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荆合楚 《前线》2009,(6):63-63
从2008年下半年起,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受此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下滑,经济进入下行。面对困难局面,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并推出一系列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一般来讲,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而谈及投资需求、消费需求,通常会遇到投资率与消费率这两个概念。那么,什么是投资率和消费率?它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它的变化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形象地将投资、消费、净出口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具有较强的相对稳定性,波动幅度很小,而净出口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一般远小于投资和消费。因此,投资成为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和调控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张展  陆晓丽 《前沿》2011,(20):7-9
近年来,我国各省固定资产投资率持续走高。如按此态势,有些省份可能很快出现固定资产投资高于GDP的情况。日本、韩国及我国部分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发展趋势表明,在经济起飞的特定阶段,保持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率是经济发展的必备要素,但其通常只持续一段时间,其后固定资产投资率会下滑到另一个区间内,并稳定一段时间。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率长期高位运行的省份而言,借鉴国内外经验,促使固定资产投资率理性回归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现象一直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该现象和我国转轨经济的特殊性有密切的关系。公共品较低的供给效率、劳动要素的弱势地位、企业投资的预算软约束等是形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该现象具有长期性。我们应该致力于改变这些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陈福生 《理论导报》2007,(12):35-36
截至2006年底,我国 GDP 达到了20.94万亿元,比2001年翻了一番,且处在"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状态。但是直面我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构成要素,我国宏观经济基础不但不是十分坚固,而且还存在一定的脆弱性,这主要是我国的经济结构呈现"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02,(9):26-27
——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在60—80%,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超过35%,而我国2001年这一比重仅为33.6%。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  相似文献   
7.
朱玉龙 《人民论坛》2013,(12):236-237
当前,河南省仍存在着人均投资规模与河南省经济大省地位不相称、投资效益整体不高、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为此,应根据对河南省投资适度规模与效益的评测、判断与分析,采取切实加强项目储备、保持适度投资率、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等措施,保持河南省投资适度、合理、均衡增长.  相似文献   
8.
在出口受挤压、消费难有较大改观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要保持增长,仍然要依靠投资,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仍是重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长达20年来的高储蓄,为投资增长提供了有利基础。中国经济2009年将呈现介  相似文献   
9.
内需需什么     
问:编辑同志,为了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及时调整了财政货币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十项措施,以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请问,应当怎样理解扩大内需之"需"?河北读者邱平安  相似文献   
10.
叶檀 《新民周刊》2012,(2):83-83
为了保持市场稳健,过于严厉的面向刚性需求的限购与限贷可能有所松动。从2011年年底关于房地产市场的信号分析,房地产有两大底,一是保证投资率不大幅下挫,二是保证房地产交易量平稳。通过房地产交易量保持平稳,这两大底部被联系在了一起。2011年12月30日,针对政府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房用作保障房是为了托市的质疑,住建部住房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