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5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慧卿  刘英团 《群众》2014,(9):70-70
<正>2013年,有舆论称"立二拆四""谣动中国"。尽管有些夸大其辞,但不可否认,"立二拆四"在网络上散布谣言,确实"反响"极大。从公安机关公布的信息看,"立二拆四"原来是一个名叫杨秀宇的人。"立二拆四"本想用非常规的手段在网络发财,殊不知,网络绝非法外之地。"立二拆四"非但挣不了钱,反而付出沉重的代价——被押上法庭的被告人席。"立二拆三"是围棋定式,是"古人之论,后学之规"。如果舍弃这一  相似文献   
2.
3.
正1930年1月,毛泽东率领红4军2纵队从古田出发,途经连城、清流、归化,到达宁化泉上、水茜,将要通过安远往江西方向去。当时的安远百姓不知道红4军是个怎样的队伍,一听说拿枪当兵的要来,大家都很紧张,加上地主豪绅散布谣言说"红军是强盗,见人就杀,见屋就烧,见女人就抢"等等,于是,百姓们躲的躲、藏的藏。当队伍到达安远镇李家祠堂时,毛泽东下令就地宿营,战  相似文献   
4.
马珊珊 《公民导刊》2013,(11):55-55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阐明,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进行。因此,将其纳入体制框架,赋予其法治内涵,不仅是社情亟需,更是执政使然。从近期媒体曝光的一些典型案例来看,犯事者最多被警方刑事拘留,或作教育训诫,而被课以重刑、追究刑事责任者不多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如果编造和散布谣言,对社会秩序造成一定危害的话,应依法对这些人进行拘留和罚款,一般处以五日到十日以下拘留、500元以下罚款。与其造成的恶劣后果相比,处罚明显过于轻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5.
政治合法性就是社会成员基于某种价值信仰而对政治统治的正当性所表示的认可,是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来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合法性的古典依据来自自然法传统,近代以来则出现了由契约论向经验论的转向。基于自愿认同而形成的合法性基础,对既定政治体系是一种巨大的支持力量;合法性危机则意味着政府的信任危机和权威危机。从技术上说,克服合法性危机的关键在于谋求支持。而在更基本的层面,则要确立宪政架构下的程序正当性,确保政府权力施用的社会公正性,确认国家共同体层次的广泛共识。  相似文献   
6.
《思想工作论坛》2015,(2):46-47
话题背景2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俗称"账号十条",规定对公众上网注册或使用账号的名称、头像和简介等信息进行规范,明确提出了网上昵称的"九不准",即任何机构或个人注册和使用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不得违反宪法或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不得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损害公共利益;不得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不得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不得散布谣言,扰乱  相似文献   
7.
在对网络造谣型寻衅滋事罪进行司法适用时,应当依据民众观念和社会情势的变化对其进行扩大解释,结合"公共场所"的本质属性以及网络空间的社会属性,网络空间应当被认定为"公共场所";网络造谣型寻衅滋事罪的行为方式具有其独有特点,认定虚假信息要从内容的虚假性、诱导性、具体性以及信息来源的非正当性等四个方面来加以认定;"无事生非"的主观心态并不是网络造谣型寻衅滋事罪所必需,其主观心态既可以是主观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明知"的认定应当以刑事推定的方法来予以认定;借助于"累计犯理论"和"传播性理论"判定"公共秩序严重混乱"时,要合理考量发起者的行为使得危害进一步扩大的危害后果。  相似文献   
8.
李生 《公民导刊》2013,(4):40-41
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慨叹"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其中"谗"即谣言:鲁迅一生备受"流言"陷害,更痛陈其"杀人不见血"。在当今社会,谣言因借助互联网这一现代媒介,危害性与不可控的放大效应远甚于任何以往。因此,对于"在线"造谣,必须坚决法治。  相似文献   
9.
付立庆 《法学》2012,(6):107-113
明知是他人捏造的事实而恶意予以散布以败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何定性,在刑法理论上存在不同的理解。无论其被认为构成诽谤罪的正犯还是共犯,都存在解释上难以跨越的障碍。同时,将此行为定性为侮辱罪也会带来新的问题,甚至有将侮辱罪视为口袋罪之嫌。尽管这样的恶意散布行为在情节严重时具备刑法上的可罚性,但在现行刑法的规定面前,对类似行为只能作无罪处理。通过立法变动将类似行为纳入诽谤罪的法网实有必要,而在中国当下,比对个案的实质正义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信仰和坚守。  相似文献   
10.
案号一审:(2009)沪一中民五(知)初字第228号【裁判要旨】未经司法程序认定的争议事实可以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四条规定的虚伪事实,仅向行业内特定成员陈述上述虚伪事实,也可构成该条规定的虚伪事实的散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