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1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浪英 《学理论》2012,(6):152-153
写作教学不应该是一种单调、枯燥的理论教学,它应该是充满情趣与智慧的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既有知识理论性课程的内容,又兼有实践创造性的运用能力,是操作与创作的融合,是激发与诱导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张红柳 《前沿》2013,(6):39-40
思维的客观性问题是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相对于康德的知识整体论立场,康德之前的唯理论与经验论对思维客观性的论证实质上是原子论的,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消解了思维的客观性问题;马克思以实践作为检验认识客观性的标准,与康德的知识整体论具有内在的亲和性;现代哲学对思维客观性问题的探讨,依然没有超越康德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整体作战法"是"禹州经验"的核心,而这个核心的核心在于"整体"二字。"平安禹州"作为基层单位能够运用整体论、系统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一个整体工作思路和行动纲领,这是"禹州经验"的突出特点和可贵之处。禹州"整体作战法"的结构层次大体有四:整体谋划、整体部署、整体作战、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4.
对科技引发生态危机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荣花  田君 《前沿》2007,3(2):174-175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创造了高度的现代文明;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又造成了生态危机。这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诚然,生态危机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但不得不承认生态危机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益显著。本文从科技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实践三方面理性地思考生态危机的根源,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6.
郑凡 《思想战线》2001,27(1):118-121
社会概念的再定义问题暗含在国内外新的学术语境中.社会理论阐述者以还原论定义贬低社会学的整体论定义,但二者共同秉持社会实在论的基本预设,因而它们具有并列和互补的可能性,这将有利于批判思想与学术实证在解说现实中重获平衡.  相似文献   
7.
生态-整体论与自然价值论伦理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伦理学作为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派别,在环境伦理学中具有独特的理论地位。在自然价值论伦理学理论的建构过程中,罗尔斯顿把整体论思想与生态学观念有机结合起来,确立了新的价值论实现原则,即生态-整体论。罗尔斯预借助生态学范式与生态-整体论的有机结合达到对自然价值论伦理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文明形态跃迁与思维方式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明形态的跃迁与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存在着一致性,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得以成功的重要前提.伴随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跃迁,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着根本性转变,其轨迹表现为三个基本趋向:从主客二分到主客相融;从机械还原论到有机整体论;从价值单一性到价值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反恐立法在刑事实体、刑事程序以及反恐法律制定上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整体进步仍显得比较迟缓。从反恐立法整体层面看,已开创了反恐立法的新格局,但尚存不足,需要调整与完善;从法制与法治建设框架下分析,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在基本理念、定位上还不够明晰,推进方向、目标不够明确;从我国治理犯罪宏观背景透视,已开启了治理恐怖主义的立法思路,但需要加以完善与探索。展望反恐法律体系整体发展前景:以预防为主导的反恐治理的立法思路向前推进;惩治恐怖活动犯罪法制化与法治化的方向逐渐明确,凸显保障人权与被害人权益的立法精神;突出区域、国际合作反恐的立法思路。  相似文献   
10.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长期处于教学研究所强调的"狭义行政"与学生就业路向"广义行政"的分裂局面,造成了学生的学科信仰和专业认同低,教师亦鲜有努力坚持学科内核的自觉意识。为弥合教育教学与人才就业去向的鸿沟,需在整体论的指导下,还原并坚持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寻求和回应其教育教学与就业路向、职业生涯发展的自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