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30篇
中国政治   20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芳 《党史博采》2005,(11):4-5
文艺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除具配合政治基础的因素之外,应当具有其主体独立性.然而在"文革"这一特殊环境中,文艺却走上极端,成为了纯粹的政治符号.本文试从文艺理论思潮及文艺创作角度,浅析在文革时期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同构关系及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高平 《北京观察》2002,(7):42-45
关于"样板戏" 关于样板戏,我同意我们今天应当"摆脱被利用为'样板'的政治怪圈","以平常心态看它为正常的戏剧作品".但是周良沛同志的文章(以下称周文)断言"剥离开'文革'的政治后,已显出它原本的审美价值."以此来说明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成功,并进一步暗喻表现现代生活是京剧改革的必由之略,这一看法也"可斟酌".现在,我也早已"摆脱"了听到样板戏后"头疼、冷颤的生理反应",可以对它进行冷静的评说了.  相似文献   
3.
文艺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除具配合政治基础的因素之外,应当具有其主体独立性。然而在“文革”这一特殊环境中,文艺却走上极端,成为了纯粹的政治符号。本文试从文艺理论思潮及文艺创作角度,浅析在文革时期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同构关系及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霞飞 《世纪风采》2007,(3):29-33
这里所说的江青摘“桃”子,是指江青在上世纪60年代初把一批现代戏剧(当时俗称样板戏)的形成当作自己的“功劳”的行为。其实,历史是不容篡改的:样板戏是厂大文艺工作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辛勤劳动的产物,它有时代的烙印,但不能否定厂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而江青对样板戏的产生,并没有什么决定性贡献。江青只不过是把样板戏这个“桃子”摘到手,当作自己登上政治舞台的一个工具。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别以样板戏与主旋律影片为例 ,对于文革期间的官方文化与改革开放以后的官方文化 (特别是 2 0世纪90年代的官方文化 )进行了比较分析。文章运用社会理论与文化研究的立场与方法 ,指出了主旋律电影作为 2 0世纪90年代官方文化的代表 ,出现了与大众 -市民文化的互动、妥协与相互渗透的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五个特征 :正面人物的平民化、高调主题的低调处理、从特殊道德向普遍道德的转化、煽情手法的运用以及不同文类、风格的杂交。正是这些使它区别于文革期间的官方文化。政治与经济的双轨制、审查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同时并存 ,是导致 90年代官方文化这一新趋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有关现代京剧“样板戏”的交锋、争论,可谓旷日持久。但常能见诸于报端的,其实也只是单方面的一种如入无物之阵的“争论”“交锋”而已。猜想历史往往也就是这样定谳的吧,若一方掌握着主流话语权,并能牢牢把持两到三个世纪,后代人还以为这真是一个时代的共识呢。历史的所谓“靠不住”也正在于此。故,我早年还有与之论辩的激情,现在已趋于平淡,诚不愿再做无用功。  相似文献   
7.
杨飞  骞军荣 《廉政瞭望》2012,(19):70-71
演员童祥苓一直不寂寞,不过,如今的他旱已不是以《智取威虎山》中的孤胆英雄杨子荣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上,而是作为某膏药品牌的代言人,其唱词也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变成了“痛痛痛,贴贴贴,早贴早轻松”的叫卖声。  相似文献   
8.
<正>说起来你可能不信,青少年时代,我曾经嗜书如命。小学时正值"文革"后期,文化已被革命,八亿人民只能看八出样板戏,唱几首红色歌曲,很多中外文学名著已从香花变成毒草,难觅其踪。书店里硕果仅存的印刷  相似文献   
9.
《沙家浜》作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样板戏,曾经演遍大江南北,盛极一时。其中阿庆嫂的“智斗”一场精彩绝妙,引人入胜,尤为广大观众扬袂击节。《沙家浜》是由北京京剧团推出的,与当时主持北京市工作的彭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此剧也折射出彭真与江青等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抗争。  相似文献   
10.
刘澍 《同舟共进》2008,(12):59-60
"文革"中一南一北两棵"大毒草"的导演谢晋、谢铁骊。暂时"解放"后受命合作拍摄革命"样板戏"《海港》,令人不胜唏嘘。抛开主题内容不说,其唱腔、其台词、其电影手法的运用都是相当考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