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3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54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20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阳初创造的“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梁漱溟创造的“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和卢作孚创造的“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为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建设模式。三位先生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其有关乡村建设的使命、步骤、内容及动力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也各具特色。但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都为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杨海亮 《廉政瞭望》2012,(24):71-71
梁漱溟比冯友兰年长两岁。二人虽年齿相若,却一为师一为生。一度,两人关系甚密。孰料,后来分道扬镳,形同陌路。  相似文献   
3.
连淑娇 《学理论》2012,(22):42-43
笔者从乡村建设派的政治主张及其外界对其的批判着手,论述了乡村运动的不足之处、乡村运动终结的历史原因、乡村建设运动的进步意义.指出乡村建设运动虽然已经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但这场运动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后来者的实践仍有着积极的启示和重要的指导作用,应该好好运用到如今正在展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相似文献   
4.
王晨力 《传承》2012,(12):82-83,85
建国初期的一次会议上,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与相交数十年,也是梁漱溟本人十分尊敬的人毛泽东发生了激烈冲突,乃至毛泽东严厉批评他是"拿笔杆子杀人","野心家,伪君子"。这次冲突虽已载入历史,但重提此事,仍有借鉴于后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城 《新东方》2015,(3):32-35
中国共产党经革命建国后,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展开,社会主义道路已然步入正轨。这使梁漱溟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在工业如此落后,无产阶级力量如此薄弱的中国,共产党能成功建立起统一稳定的政权。在他看来,中共成功之关键在于把大量的非无产阶级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改造得相当无产阶级化。同时,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身从心",而中国文化亦是一种"心为身主"的文化,遂把无产阶级精神与中国文化的仁义理念进行了结合,由此认为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一脉相通,中华文化可因社会主义发展而复兴。这条新道路,既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社会主义,又有中国传统文化为支撑,这即是中共所领导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6.
李北方 《南风窗》2013,(20):13-13
梁漱溟先生在当下是颇受尊重的。我以为,这份尊重多少和他当面顶撞过毛泽东有些关系。他们二位交锋的缘起与怎么看待和处理农村问题有关,但高潮部分却跟小孩子拌嘴没啥两样了,梁后来的说法是"意气用事"。梁漱溟谈农村,当然是有资格的,他是最早期的"乡建派"的代表人物。但不能不承认的是,与预期相比,他搞的乡建试验并无什么成效,可以说是一事无成。也有人说,是日本入侵打断了  相似文献   
7.
郑伟 《党史文苑》2014,(4):31-33,38
众所周知,毛泽东始终致力于"农民问题"的研究,梁漱溟则在山东进行了长达7年的乡村建设社会实践,二人在农村问题上都有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1938年毛泽东与梁漱溟在延安窑洞进行的对话,集中体现了二人在中国社会发展与乡村建设认识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8.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 ,同时也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经济震荡、道德沧丧、精神枯萎等弊病。由此东方国家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反现代化的思潮 ,梁漱溟和甘地是中印两国的突出代表。在排斥现代工业文明 ,批判西方文化 ,提倡本国文化 ,主张乡村重建方面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梁不像甘那样排斥工业化 ,认为西方必将被迫接受中国文化 ,在乡村重建的经济方面主张“中道”即不排斥工业化 ,但又反对过度工业化 ,提倡分散、中小规模的工业化  相似文献   
9.
朱从兵 《世纪桥》2000,(1):31-33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梁漱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他的中西文化观和乡村建设理论的研究,对他的历史观却少有学者进行专门的探讨。笔者以为,梁漱溟的历史观中最鲜明的内容是他的中国史观、中国近代史观、西洋史观和社会发展史观。本文拟从研究他的社会发展史观着手,揭示其历史观的核心内容和本质属性,为全面研究其历史观奠定初步基础。一、梁漱溟的社会发展动力观梁漱溟对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的基本观点还是接受的。他说:“历史唯物主义者。(如斯大林)在说明上层建筑从属于其社会经济基础时,指出虽则社会生产力发展(其中重…  相似文献   
10.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构成了梁漱溟中国文化复兴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生命哲学强调生命进化的多向性,强调生命必须保持活力,冲动不止,任何阻碍生命冲动的事物都必然会遭受失败的命运,唯有符合生命冲动本性的事物才能长盛不衰。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现在已经呈现出机械化的趋向,唯有中国文化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对于中国文化复兴和世界文化将要走到中国文化的路向上来充满信心。不过,由于中国文化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不能坐等中国文化复兴之日的到来,就像生命进化需要不断创造一样,中国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梁漱溟并没有照搬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而是根据需要有所汲取,所以,二者之间也有不尽相合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