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2篇
中国共产党   25篇
中国政治   68篇
政治理论   28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一定哲学基础之上,并在对传统美学的反动和超越中形成的.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阐释与分析,试图揭示其不同于传统美学的独特本质.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尽管具有唯心主义色彩,但是它对艺术在社会、历史、人生方面的积极意义的肯定是启人深思的,对现代美学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思想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对方的回答证实了我先前的想法:要告诉公众我们在做什么,让他们了解我们,同时,也要尽我们所能为当地居民做点有益的事情。1457年成立的弗莱堡大学是德国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在它的历史上,不仅自然科学出过十几位诺贝尔奖得主,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涌现过马克斯·韦伯、胡塞尔、海德格尔、哈耶克等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因此当它迎来  相似文献   
3.
张福海 《求索》2012,(1):116-118
"本源之思"说的是对本源的思考,"诗性突围"说的是海德格尔用境域生成性的思维来思考本源问题。海德格尔改变了表象性思维的固化模式,而转变为一种非对象化的诗性思维,强调思维的境域生成性。思与境偕,思归属于境域。而最本源的境域之生成乃是是天地人神源初的相互归属性(化),是作为"之间"的命运。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的研究将最终通往对"命运之诗"的思考。"命运之诗"说的是命运本源的诗性生成,也就是说本源的发生是命运性的,而此一命运性的发生也就是诗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李霞玲 《学习月刊》2012,(10):113-114
通常的认为.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讨论都集中在后期诸多论文中.其中以《技术的追问》为代表,他在该论文中系统地讨论了技术的分类、本质及人类在技术社会中的境遇.国内学者对海德格尔技术思想的探讨都以此作为分析的文本.实际上在海德格尔在早期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已开始探讨技术问题.并初步建立了技术思想之框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在建立人类本体论。马克思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建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性,强调人类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海德格尔以此在为出发点,通过现身情态的领悟建立了基础本体论,并阐释此在的共在性和历史性。他的思想带有一种原始本真的东西,有悲观论的倾向,但在此在的历史中又强调扎根在未来,赋予此在一定的超越性。尽管他们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但他们都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关注人和世界的问题,把两者作一比较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在技术即无家可归的年代,海德格尔经验的是非诗意的居住,他因此期待还乡,期待诗意地居住于语言的家园中。海德格尔"诗意的居住"的思想显现于其晚期的语言思想中:语言不仅道说而且沉默;在对语言的倾听中形成了诗与思的对话;能死者接受天地人神语言四元所给予的尺度,从而能够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诗意的居住"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帮助我们思考当代的环境问题,促使我们建筑当代的家园。  相似文献   
7.
李潇 《唯实》2008,(8):59-62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都对技术对人的奴役作出了犀利、深刻的批判。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理解为一种手段和工具,而海德格尔则把技术理解为一种真理或展现;马克思把技术对人的奴役归之于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海德格尔则归之于技术的内在本质。二者相比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批判更为彻底,并由此找到了真正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批判了传统的符合真理论,认为真理意味着"去掉遮蔽的状态",是"此在"的展开,真理是在"公开场"中成为可能的;自由是真理的本质;真理是用"诗"去"思"此在"的真义.非真理源出于真理的本质,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缘何而起?虚无在西方哲学的开端处就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巴门尼德认为 ,既然“存在”是笼罩一切的 ,非存在就不能被理解和言说。所以他明确主张把“非存在”当作子虚乌有的东西放逐掉。但后来的哲学家并未受到局限。首先是原子论者提出了“虚空”概念。虚空被亚里士多德称为“不存在者的存在”。(1)柏拉图则明确主张突破巴门尼德“划定的范围” ,提出“非有”不是“有”的反面 ,“而只是异于有的东西”。(2)这就使问题的提法发生了重大改变。非存在、不存在者的存在和“非有” ,这些概念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和联系 ,不仅在古希…  相似文献   
10.
舒远招 《求索》2010,(1):85-88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存在指人们的社会存在,即人们在社会关系之中展开的现实生活过程。该过程是由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因此,物质生产活动被理解为人们的存在,物质生产方式被理解为人们的存在方式。在这样一种社会存在即能动的活动过程中,内在地包含了意识要素。在国内哲学界,人们总是把马克思所说的“人们的社会存在”,误解为“社会的存在”,即把“社会”而不是“人”当作了社会存在的真正“主体”,人们还总把人们的社会存在,归结为“物质生活条件”,试图把它物质化、客观化,并取消其中所包含的意识因素。对马克思社会存在概念的误解,表明人们并未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存在即生活”的哲学洞见,因而未能把人们的社会存在当作一个真正的总体概念来看待。在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时,海德格尔对存在与存在者所作的区分具有重大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