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解决好当前基层检察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个重要课题。一、转变观念,理性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行的理念。态度决定一切。无论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干警,要切实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真正把它作为一项基础性的  相似文献   
2.
当前,量刑监督的不力,有观念、立法、司法等多重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监督权内在的贫困性。古今中外,从未有监督权可以真正有效地控制执行权,监督权的非生产性、事后性和对社会条件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其地位的弱势。鉴于此,我们对量刑监督的现状应保持理性认识:量刑监督现状的改善,有利于量刑公正的实现,但无法根本解决量刑问题。认识这一点,相信对我们科学地看待、理解量刑监督制度革新问题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吉吉 《侨园》2012,(10):53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最新的"2012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各国名校同台竞技,排名单上一目了然。但是,留学择校是不是该把大学排名作为准则,根据前后顺序区分"贵贱"呢?留学专家表示,大学排名只是留学择校的参考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路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建设主力军的主渠道、主阵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必须科学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客观分析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寻求相应对策。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理路,既是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5.
陈胜华 《求实》2003,3(8):17-18
"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地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提出了认识党的先进性的新理念.将过去长期讲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扩展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就使对党的先进性理性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完整、更具时代精神.从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党纲到党的十六大的党章对党的先进性的概括,体现了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过程.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思想载入党章,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对党的先进性认识的一个飞跃.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是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推行,围绕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理性认识了我国近年来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政策建议。一、对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理性认识改革放开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纵观改革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7.
正第一,顶层设计需要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基础。顶层设计本质上是建立在对事物理性认识和科学评价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案,因而它需要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基础。顶层设计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形成的,它首先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取得经验,并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理论;其次它还要立足实践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和评价,以确定其对人  相似文献   
8.
理性认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振华 《理论学刊》2008,3(3):34-38
收入差距是我国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以理性的态度从量到质、从经济到社会等九个不同的视角对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给以剖析,目的在于对这一问题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人的理性认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反映,而思维环境对创造产生具有特殊作用。思维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它们在理笥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丁克”现象在我国产生以来,人们对它褒贬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成因和心理根源进行分析,要求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婚姻观,理智地看待和理性地选择“丁克”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