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6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65篇
中国政治   68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9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自1895年甲午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祖国宝岛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在台湾除了加强经济上的殖民掠夺之外,还大力推行殖民文化,始终把殖民文化当作霸占台湾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3.
由戚俊杰和刘玉明主编的<勿忘甲午>丛书,以强烈的开拓精神,缜密的思辨逻辑,从不同的视点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了甲午战争的宏大场面和悲壮历史,具有深刻的警世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中日甲午战争后,由于政府昏庸、外国侵略、内战连绵,中国海军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建设和发展.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海军只有各类舰艇 120余艘,总吨位不足 7万吨.而且舰艇普遍吨位小,质量差,服役时间长,其中吨位最大的"海圻"号巡洋舰排水量只有 4300吨,已有近 40年的舰龄.而这一期间,日本海军的实力却迅猛发展,到 1937年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前,海军实力已接近美英,共有舰艇 308艘,其中仅大型舰艇就有:战列舰 10艘、航空母舰 6艘、水上飞机母舰 5艘、潜水艇母舰 7艘、巡洋舰 37艘、驱逐舰 104艘,总吨位达 120余万吨,拥有舰载和陆基飞机 1000余架.中日海军实力悬殊极大.面对强敌,弱小的中国海军保持与发扬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传统和民族气节,与强大的日本海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篇章.  相似文献   
5.
王先勇 《世纪桥》2005,(5):70-71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以战败国的身份付给战胜国日本2.3亿两白银作为战争赔偿,这相当于当时清朝国库3年的财政收入。靠这笔钱,日本大力发展了重工业、军火工业和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6.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点:趁慈禧六十大寿,后起的日本国挑战亚洲第一海军——清朝海军一击即中;趁袁世凯与革命党鏖战正酣,逼迫精熟对日外交的老练政治家签下亡国的"二十一条";趁国共合作即将成功,日本发动全面战争以图扩大在华利益;趁大陆与台湾争夺联合国代表权,日本趁机窃占钓鱼岛……回顾历史,日本屡屡发难又屡屡"得手",其时机把握不可谓不精准。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中,日本从法理上束缚中国手脚,利用国际法掩饰其侵略行径,抹黑清政府,博取国际舆论的支持,不断巩固其既得利益。而清政府消极应付,以致处处被动。中、日在国家转型战略、外交策略、国际法认知理念上的差距,决定了中日两国在甲午战争中国际法运用的巨大反差。分析这段历史,对于现代国际法运用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金一南 《当代贵州》2014,(15):64-64
正一支海军的覆灭绝不仅归于船速炮速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它又是近代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鸦片战争之后,国人皆知西方专恃坚船利炮,无坚船利炮要割地赔款。北洋成军,船不可谓不坚,炮不可谓不利,为什么反而更大规模的割地赔款?巨额军饷堆砌起来的海军不经一战,原因何在?从失败一刻起,当事者就开始诿过别人,洗涮自己。丁汝昌曾向李鸿章报告说,"若非济远、广甲相继  相似文献   
9.
刘天昌 《黄埔》2020,(3):79-81
1901年9月,刚刚在1894年“甲午战争”和1900年“庚子之变”中惨遭失败的清政府,为了重建一支强大的军队,决定“整顿兵制,停止武科,亟应于各直省会建立武备学堂,以期培养将才,练成劲旅”。要求各省积极创建武备学堂,以取代通过武科考试选拔军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1894年甲午战败,不仅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进而确认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体—用"关系认知指导思想的破产,也对战后东亚乃至整个世界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史鉴的功能也正在于此。习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认真反思甲午战争爆发及战败之原因,对理解这一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意义尤殊。本栏约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就甲午战争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