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洪东 《求索》2013,(4):225-228
急剧的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牵涉空间结构、城乡经济及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内容的深刻转变。通过解析村落家屋文化和住居形态及其现代化过程,可以窥见乡村在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变迁,认识和理解区域社会与文化的历史及现实。以成都东山客家乡村家屋文化变迁为个案,研究发现,在传统社会,家屋是居住空间、礼制空间与神圣空间的聚合;改革开放以来,住居文化变迁的主表现是以礼制文化的逐步转型和以家屋"祛魅"为主特征的传统向现代的嬗变及住居的世俗化。它同时反映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变迁历程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一、晋文化及其历史分期  “晋文化”这个称谓可作“广”、“狭”两义的区分 :“广义”的晋文化可以看作是关于山西古代文化的概称或泛称。如同人们习惯于以“晋”作为山西省的代称或简称一样 ,举凡山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往往冠以“晋文化”称谓 ;“狭义”的晋文化或比较确切意义的晋文化 ,应当看作是关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代山西文化的一种指称 ,也就是关于晋国文化与魏、韩、赵三晋国家文化的统称或合称。西周至战国尤其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晋国文化与魏、韩、赵文化 ,可谓山西古代文化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轴心时期。据此 ,我们即以这个时期为…  相似文献   
3.
吴心 《黄埔》2008,(4):56-57
帝王陵墓及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 我国自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建国至最后一个封建制王朝清代灭亡,历时3000余年,其问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500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有100多座(处),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省区。帝王陵寝和陵寝制度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不但反映意识形态上的礼制习俗,而且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后人全方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细节的重要而生动的媒介。  相似文献   
4.
王婉尧 《传承》2010,(24):160-161
楚国青铜礼器融合了商晚期到西周时期中原文化的庄重大方与楚地文化的瑰丽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巨大的审美价值。和尚岭二号楚墓出土器物的组合体现了该墓的用鼎形制、级别,其中青铜礼器的构造、纹饰演变和玉礼器的形制与纹饰特征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楚墓礼制文化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先秦时期处于封建社会向王权专制转向的大变革时期,社会动乱使得思想家纷纷关注秩序重建。儒家以礼制为路径,围绕正名定分、采取教化措施、通过个人修养来使人自觉遵循规范;法家以法制为路径,围绕法律刑罚、国家机构执行、通过外在强制引导人的行为。其共同开辟了秩序建立的两种路径,之后两千年王权专制统治采用礼法并用、内外结合的策略来确保自身统治秩序。今日之中国恰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秩序面临严重问题,可借鉴儒法内外结合、软硬兼施的智慧,通过建立现代价值规范、实施现代法治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传统行政文化是封建官僚行政体系的观念结构 ,它以总体性“文化遗传基因群”的方式 ,对当代行政体制的建构和公共行政过程发挥着现实影响。传统行政文化中固有的行政哲学、道德哲学和法哲学价值理念 ,经过扬弃可作为公共行政新文化系统建构的价值来源。  相似文献   
7.
西周周公的制礼作乐意味着一套用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礼仪制度,即礼制的确立,学术界虽然有人对是否为周公“制礼作乐”提出过疑问与争论,但不管是对于当时的统治者还是对于后世追思西周文化的儒家来说,是谁“制礼作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个时代已经建立了一套用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礼仪制度,即西周的礼制,乐也被礼制化而具有与礼制相应的乐制体系。乐走上了服务于礼制的命运,丧失了其作为娱人属性所具有的生动活泼性。  相似文献   
8.
田莉莉 《学理论》2012,(12):105-107
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它既是中国乡村社会的文化传统,又是传统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2012年1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的"礼仪中国"东岳论坛学术研讨会从礼仪的视角切入,围绕礼仪的现状与反思、传统礼仪功能和当代价值、礼俗的发展与变迁、国家祭祀与宗教礼仪、民间信仰与礼仪规范等问题进行研讨,旨在加深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处境的深刻理解,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  相似文献   
9.
礼起源于祀神,后来扩展为吉、凶、军、宾、嘉礼仪制度,演变为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习俗、文学、艺术、经济、军事等在内的文化体系。礼制产生于中华民族的发轫期,囊括了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到周公发展成一整套以宗法制为主的礼制体系。周礼以道德为核心,以尊尊、亲亲、贤贤、男女有别为基本原则,以礼制为基础,德治、礼治为本,刑罚为末,相互配合。影响所及,历代王朝都重视重建礼制,通过礼治治国理政,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礼治社会。今天礼治在重塑道德风尚,重建伦理秩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仍然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察民国头10年(1912-1921年)的服制变革与民国成立前后30年间(1902-1931年)的礼俗变迁以及二者的关系,指出这一时期的服制与礼俗变迁具有过与不及两个极端特点。说明化礼为俗不仅需要政治意识的进步,更需要价值观念的更新。民国初期的衣冠服制变革蕴含着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传统的社会控制体系和文化秩序进一步被消解,并朝着近代化的方向演变和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