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39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农 《党史文苑》2006,(10):45-51
1919年农历四月初,在被誉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铅山县河口镇,年届五旬的商人蔡廷开老来得子。蔡老板肚里倒不出多少墨水,却请来镇上最有学问的私塾先生,为新出世的公子取名为希曾,号省三。显然,此名取自《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名句,希望小孩像曾子一样有出息。  相似文献   
2.
陈文 《东南亚研究》2007,25(5):84-91
越南黎朝时期,统治者崇儒尚学,各种文物制度效仿中国,建立了一套上自国子监下至社学私塾的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系统.因应科举选官制度的发展,广大乡村集资集田办学,科举士人充任老师,稍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乡村子弟入学识字学文.社学私塾的普遍开设,对于提高当时越南居民的文化水平,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汉文化在越南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向前 《行政与法》2012,(4):50-53
私塾教育所引发的"失学而不失教"的"失学"状态,相较于传统失学儿童案中单纯"辍学"状态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新私塾教育的存在及发展也引起了人们对体制内"学校教育"的质疑。为此,以维护"体制内"教育为最高宗旨的传统失学儿童救助制度,因无法解决私塾教育所带来的人们对教育个性化的"合理"要求所产生的"合法性"纠纷而丧失了当然的正当性。本文认为,加强对私塾教育规范化的管理而非一味地排斥私塾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讲授传统国学为主要内容的全日制私塾“经典教育”,受到一些家长的认可和追捧。家长缘何带着孩子逃离学校基础教育,回归私塾?  相似文献   
5.
龙文光,1899年6月21日出生于四川崇庆县廖家乡,本姓彭,因两岁时过继给姨夫龙作霖而改姓龙。龙作霖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私塾先生且家有薄产,龙文光因而得以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自幼聪颖过人的龙文光,长大后先后就读于成都联合中学、浙江工业学院、北京朝阳大学,期间深受五四思潮和进步文化气氛感染,向往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道德。  相似文献   
6.
苏曼殊,原籍香山具沥溪村(今属珠海),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元(玄)瑛,曼殊是他的法号。苏曼殊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英国茶行的香山籍买办,母亲是日本人。六岁时开始在沥溪接受私塾教育,十三岁便在广州六榕寺剃度出家,受具足戒,并嗣受禅宗曹洞宗衣钵。在其一生中,苏曼殊曾经五度出家,又屡次还俗,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当代贵州》2011,(28):65-65
陶铸同志是一位卓有才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出身于湖南省祁阳县一个乡村小知识分子家庭,1914年六岁时在家乡私塾唐镜珊先生手下读书,1918年到梅溪李清尘家里读书,同年7月,因父亲受冤被杀,家境极苦,无法上学。1919年春在申暄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下,带他到清水塘申民小学读书,学费、伙食全由申老师负担,但只读了半年就辍学回家。陶铸一生总共只读了五年私塾和半年小学。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0,(4):85-87
家风之一:谦和好学 陈云幼年父母双亡,由舅舅廖文光抚养长大。他早年接受私塾教育,年龄虽小,却很用心。此后不论是在高小课堂,还是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读书一直是他的至爱,这使他从一个高小毕业生,最终成为一个造诣深厚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9.
1906年1月,古柏出生在江西省寻乌县篁乡(今寻乌晨光镇)塘背村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古光明是一位乡村私塾先生。因为家境贫寒,古柏很小就被送进外祖父家寄养,他的外祖父名叫梅洪馨,是寻乌大田乡的一个大地主。因为古柏天资聪慧,从小就深得外祖父的喜爱。外祖父让这位外孙和他的几个孙子一起进人位于寻乌县城的新式小学堂爱群小学读书。在学校里.古柏厌恶表兄弟们身上的那种纨绔子弟的习气,而对学堂里那些节衣缩食、勤奋学习的穷学生,则极为亲近。  相似文献   
10.
在越剧发展史上,1942年的越剧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而改革的发起者就是袁雪芬. 袁雪芬出生在浙江嵊县(今嵊州市)农村,父亲是乡村私塾的教书先生.11岁那年,被生活所迫的袁雪芬,瞒着父亲,到邻村的戏班子学戏.在藤条和竹片的抽打下,6个月后袁雪芬和姐妹们就上台演戏了.很快,袁雪芬唱红了,挑起了大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