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7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状元意指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所谓"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名",得状元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再加之关乎国家人才选拔和个人功名利禄,上至庙堂下至江湖,对此极为重视。尽管古时的风俗,今天的人们遵从很少,却惟对状元的热情有增无减。每年的当下对节,是举国瞩孽的“高考季”,热闹的节日很多,“晒状元”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
情绪与健康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参加科举考试二十余次,却一直名落孙山。45岁那年范进意外考中广东乡试第l匕名举人,得知喜讯,范进竟喜极而疯,高喊:“咦!好了!我中了!”跑到集市一L。范的岳父胡屠户见女婿狂喜致疯,追上去,道:“你这个畜生,中了甚么?”并一掌打将过去。范进被打后才清醒过来。可是胡屠户却因打了举人老爷而惶惶不可终日,最后也因为过度恐惧病倒了。这个故事说明范进因狂喜而致疾,其岳父则因过度忧虑而病倒。两者都是情志过度,心理承受不了而致病的。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曾是我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伟大发明与贡献,但随着封建社会末期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世界科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其在测量标准和方式的变革等方面存在无法超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体制要求的局限,并最终在外敌入侵下随同政体从辉煌走向了落幕。科举兴废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说明我国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的战略重点在于从选才的科学性出发,加强考试招生制度的专业化;从竞争的公平性出发,加强考试招生制度的法制化建设;从选才文化的先进性出发,加强考试招生制度的国际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2,(23):58-59
眼中有才。唐代的李林甫曾在公元747年主持科举考试时,创造了无一人被录取的纪录。事后,他还曾向唐玄宗表示“祝贺”,说什么“野无遗贤”,成为历史奇闻。而就在那一年,被后人称之为“诗圣”的杜甫,在屡试不中的情况下,又一次惨遭淘汰。  相似文献   
5.
正在古代,官员改年龄的现象依然普遍,公然成为一种陋习,以至于连雍正这样严厉的皇帝都拿这个没办法。在宋朝以后的文献中,有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不同文献、甚至是同一种文献,对同一个人的年龄记载往往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差达到十数岁。今人不要误以为这是传写致讹,实际  相似文献   
6.
清代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和统治者对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都远超于各代.统治者认为科举考试是清代的"抡才大典",关系到清代官僚队伍的整体能力,因此多次立法试图肃清科场.本文将通过《大清律例》和《刑案汇览》研究清代科举舞弊行为与刑罚.  相似文献   
7.
自隋至清,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近人在审视这项制度时,多指责它对贫家子弟的排斥,揶揄八股时文耗士子精力于浮文,讥讽登科仕进之人不识兵刑钱谷为何事。对于从这套制度中艰难竞奔、脱颖而出的状元,往往持鄙夷的态度,认为他们有虚名而无实学。笔者考察  相似文献   
8.
陈金霞 《人民论坛》2014,(5):175-177
科举考试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清朝科举与同时期英国的“大陆游学”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指出二者在出行动机、人员构成及旅游形式等方面均有异同。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对研究当代修学旅游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有助于更好地阐明教育对旅游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科场如战场,有人春风得意马蹄疾,自然也有人愁云惨淡万里凝。多位历史名人都曾三度名落孙山。  相似文献   
10.
晏建怀 《党政论坛》2011,(22):50-51
北宋文人柳开年轻的时候,尚气白任,贪图虚名。某年,去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引起丰考官的注意,他穿着象征士人身份的华丽衣服,还把自己撰写的数千轴文章用独轮车推着,直奔丰考官面前。可是,主考官读了他的文章后,觉得意境一般,文采平平,远不如他那衣服漂亮。而另一位应试举子张景却沉着稳重,不事张扬,仅从衣袖内拿出一篇极短的文章交给主考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