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法律   21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申欣旺  林龙 《浙江人大》2012,(12):17-19
宪法,国之重器。从100年前,第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实施开始,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地探寻宪政治国之路。然而自1908年到1949年,真真假假的宪法先后有10部之多,却从未给国人带来真正的宪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曾经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宪法,但专制主义幽灵的复活,却使共和国宪法成了一张废纸……直到"八二宪法"诞生后,  相似文献   
2.
宪政史研究以宪法文本为中心,这似乎是一个惯常做法,因此,在法学界主流的中国宪政史书写模式中,论者多集中于《钦定宪法大纲》、《宪法重大信条十九信条》等宪法性文件的文本梳理,而聚焦于民元时期的从王朝到共和国的宪政转型,则以《临时约法》为重。  相似文献   
3.
正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政治活动、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建设"法治中国"的核心是要尊崇宪法尊严,维护宪法权威。宪法权威是指宪法被人们奉为最高规范,具有使人们自觉遵守并且在人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决定性影响力。一、宪法权威的含义宪法的权威在现实层面体现于其在法律体系中的最高效力。宪法是一切法律制定、运行以及遵守的  相似文献   
4.
宪法小常识     
《新东方》2004,(3):41-41
规定国家元首任期最长与最短的宪法:最长为法国宪法,7年;最短为圣马力诺宪法,规定国家元首由两个权力同等的执政官共同担任,任期只有半年,每年4、10月各改选一次。  相似文献   
5.
正以"君权宣言"开始,以破坏宪法的"临时条款"结束,20世纪上半叶不堪回首的中国制宪史表明。没有安定团结的局面,宪法只是各派政治力量"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副产品;没有民意的宪法,也很快会被历史和人民所遗弃。  相似文献   
6.
沈桥林 《政法论丛》2013,(1):93-102
清帝逊位之初十几年的中国近代史,就是围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斗争史。国民党试图凭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袁世凯或明或暗地破坏该法,欲使中国社会回归传统,让自己君临天下。然而,最终双方都以失败而告终。何也?在袁世凯,大概因为封建传统思想严重,过于迷信武装的力量和政治手腕,以至于公然逆民意和历史潮流而动,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民党,大概因为没有真正接受宪政文化的洗礼,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时局的把握也不够准确,以至于不知不觉地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但同时也存在缺陷,其最明显的缺陷,就是"因人立法"及由此导致的责任内阁制政体设计下总统、内阁、国会之间分权的混乱。本文指出分权的混乱造成了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的冲突无法通过宪法途径化解,最终使《临时约法》成了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8.
康文静 《学理论》2010,(3):55-56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在民主共和思想还未具有深厚社会根基的基础上,通过了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于革命党人难以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现实,又和北方的袁世凯集团达成妥协,使政权转移到袁世凯手中,约法体系被破坏殆尽。但约法体系的尝试仍为中国政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民国第一届国会召集后,两院议员通过选举产生宪法起草委员会开始制定正式宪法。在宪法草拟过程中,大总统袁世凯通过咨文国会提出两个关于制宪权的问题:其一,宪法公布权是否应属于大总统;其二,大总统是否可以派员参与宪法草拟,对宪法起草发表意见。对于这两个问题国会置之不理,单边垄断制宪,随后发生国会的解散与制宪的中断。比照美国、联邦德国、以色列与南非制宪的故事,检讨民初的史实,我们发现民初国会议员们在制宪权问题上未免太过激进、太不妥协。就当时政局而言,完整而有效之宪法根本无法实现,与其冒进制宪不如守成临时约法。  相似文献   
10.
“法统”一词是民国初期流行的政治术语,其义是指权力的法律来源或权力的法律依据,用以判别政权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辛亥革命后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中华民国的权力获得了法律的依据。由此而确立了中华民国的“法统”,维护法统的意识也在随即展开的法统斗争中而不断加强。民初发生的法统之争,其实质就在于争夺统治权的合法地位。但国民党南京政府颁布的《训政时期约法》却改变了《临时约法》确立的民国法统,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法统,最终被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法统所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