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捐赠图书的"刘老太太"重庆图书馆珍藏的历史文物中,有一本"图书清册",封面上写着"刘老太太",并加一括号补注,括号内,赫然三个字:刘伯承。内页一标注有:刘老太太(住小龙坎红糟房)捐赠;西南人民图书馆接收;图书清册。内页二标注有:小龙坎红糟房刘老太太捐赠图书统计表:1、线装书1171册2、精平装书2894册3、期刊18册共计4083册。下附注:1、本清册共十页;2、接收日期:1951年2月3日及3月9日。红糟房,即红槽房,抗战时期系中英情报合作所所在地,重庆解放后,红槽房大批住房为西南军区所有。  相似文献   
2.
刘静 《黄埔》2009,(1):57-57
这是一本中国古典样式的线装书:大32开本,深蓝色暗纹绸布做封面封底,书脊处有浅色麻质装订线。但它又是一本标准的外文书,书名、目录、前言、正文的全部文字皆为英文。这就是1938年在武汉出版的《蒋介石夫人在战争及和平时期的文电》。这本在出版史上颇为罕见的英文线装书,有过辉煌,有过温馨,更有过失而复得的曲折经历。  相似文献   
3.
中华善本盛世宝藏齐鲁盛举传世珍品《齐鲁文化收藏经典》是一套具有巨大收藏价值、传世价值、研究价值的古籍影印版线装书精品,也是目前山东省唯一的齐鲁文化经典古籍影印版大型线装书,它以传承齐鲁文化、再现古籍珍品、打造传世藏书为宗旨,  相似文献   
4.
新知三题     
野平 《政协天地》2012,(8):55-56
长城新读你是权与力的八阵图,你是智与灵的并蒂莲,你是血与汗的线装书。我在电缆车上观长城,我在人流中登长城,想到古人在全是人工的情况下筑长城,心里怎能平静?这靠白骨堆成的长城啊,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央集权的力量和伟大;传说中的孟姜女哭塌了一段长城,长城也没有因之而减短或消失。这靠皮鞭筑成的长城啊,也使封建帝王们一直自高自大、养尊处优,要不是被黄浦江畔帝国主义的军舰和圆明园的掠烧声惊醒,长城也许还要长。  相似文献   
5.
苗体君 《世纪桥》2006,(7):41-45
何叔衡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共“一大”湖南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之一。但最近阅读“一大”代表张国焘撰写的《我的回忆》一书上册时,发现书中否定何叔衡的“一大”代表的资格。张国焘在书中写道:“湖南代表是毛泽东与何叔衡。何叔衡是一个读线装书的年长朋友,常常张开大嘴,说话表情都很吃力,对马克思主义懂得最少,但显出一股诚  相似文献   
6.
品渝州书香     
去重庆参加书市的前一天,看凤凰卫视"秋雨时分"。北大学生问余秋雨:网络会否取代书籍?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余秋雨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委婉地说他喜欢的是手握线装书的阅读。我本人虽不敢说网络阅读不算阅读,却执著地钟情散发着纸墨香的书本。网络当然取代不了  相似文献   
7.
1947年冬的一天,时任西丰县人民政府政务秘书的刘伯涛到更刻区元宝沟村检查工作,在农会旧书堆中发现一函两部褪了色的蓝布皮线装书。他翻开书页,《聊斋志异》四个字映入眼帘。只见毛笔字工整秀丽,并多处勾画删改,有的还加了眉批……他越看越觉得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8.
1949年10月末旬,天高气爽,阳光灿烂,草碧枫红,秋色正佳。北京中南海菊香书屋内,窗明几净,鸦雀无声。一排落地大书柜前,办公桌上堆满了厚厚的文件,旁边搁着几本古旧的线装书。毛泽东正伏案审阅一份待发的文件,他全神贯注。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5000年的历史留下数不尽的灿烂辉煌。其中,线装文化更是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在价值、深沉高雅的艺术魅力,成为传承华夏文明的主要形式。为满足广大津城读者对线装书独特醇美的艺术韵味和优雅阅读体验的钟爱,  相似文献   
10.
史飞翔 《政府法制》2013,(23):23-23
吴晗,原名吴春晗,著名历史学家.1909年生,浙江义乌人.吴晗从小爱读书.6岁时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厨中无菜市上有,饮酒何必杏花村,人人谓我读书好,吾谓耕者比我高."吴晗的父亲吴瑸珏虽身为农民,但颇有学问,能诗善赋,且写得一手好字.吴瑸珏有一书房名叫"梧轩藏书",内有不少线装书.吴晗童年时,即在父亲书房读书. 1916年,吴晗上小学.虽然只有7岁,却非常爱看书,特别是历史书和历史小说.这时他先后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家里的书读完了,他就想办法到处去借.有时为了借一本书,要跑几十里地.遇到人家不肯外借,他就蹲在人家门口看,看完赶紧还.能借走的他就边走边看.经常是回到家,书已看完.然后又立即再去借.书的主人怀疑他是否看过,就考问他书中的有关内容,他对答如流.由于他看书既多又快,人们送他一个雅号——"蛀书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