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30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00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28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5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我国民事立法历经百余年后,准合同作为一个重要法律术语始现于我国民法典合同编中.缺乏民法学理论研究和民法典总则编的体系铺垫,形成了准合同解释的先天缺陷.但准合同存续历史悠久,罗马法赋予其生命,法典化国家的民法学理论和立法实践赋予其持续活力.我国民法典对准合同的引入,使法学理论承担起解释使命.罗马法因素是我国民法典准合同解释的重要基础,其债法体系思维、意思表示与行为效果间的关系、给付行为在判断准合同与债的其他渊源关系中的核心价值等理论是厘清准合同解释定位的重要坐标,现代法典化国家的立法经验是准合同解释的重要参考.应运用法律解释的科学方法,关注罗马法因素并结合现代社会需要和我国本土特点探究准合同解释,以实现"经由罗马法,超越罗马法"之立法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前正值物权法制定之际,这也许是对物权法上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进行反思和研究的最好时机。很多概念和原则往往已在教学之中视为理所当然,但是如果对之缺乏清晰的历史认识和反思,就无法明了其产生的条件、意义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功能,难免受盲人摸象之讥。本期热点笔谈之目的,即是期望在这方面作一尝试,希望能为学界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也希望对物权法具体制度的研究有所裨益。本期笔谈由华东政法学院金可可博士筹划并组稿,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3.
谭建华 《河北法学》2007,25(9):140-142
早期罗马法极重形式主义,凡为法律行为必依一定形式进行,否则不具法律效力.形式重于实质内容是早期罗马法形式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但随着罗马社会的发展,罗马法的形式主义经历了一个由盛及衰的过程.从罗马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法对罗马法的影响及罗马民族的务实精神等方面对其衰落的原因作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公犯是罗马法的重要内容,在罗马社会中,国家对公犯进行公共调查和制裁最初是为了取代私人报复而出现的,后来才演变为对危害国家秩序和安全行为的制裁。公犯的扩张,体现了罗马国家对社会生活干预的加强,也体现了罗马国家集权主义的形成。罗马公犯诉讼及其惩罚的发展也显示了其刑事审判从简单的民众审判走向专业化审判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程式诉讼是罗马法古典时期的主要诉讼模式,在罗马法律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透过程式诉讼,我们可以观察到罗马法古典时期法律文化及司法文化的某些特点:司法权的国家控制与私人仲裁相结合;严格的形式主义与诚信精神相结合;法官在发展法律问题上的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相结合.这些特点为构建我国现代司法体系和司法文化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中古时期良贱身份制的研究中,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仁井田陞在其<中国身份法>的<部曲奴婢法>一章,曾将唐律中的奴婢与罗马法中的奴隶作过简要的比较.[1]虽然仁井田陞氏的比较是粗线条的,总共只有二百多字,难以全面了解唐代奴婢与罗马奴隶在法律规定上的异同,但这种方法却给了我们良好的启示.近年来,随着罗马法原文被大量的译为汉文,进一步将唐律与罗马法中关于奴婢、奴隶的律文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对于认识中国中古奴婢的身份、地位,认识中国中古时期良贱制度的特点,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2]  相似文献   
7.
王宏林 《中外法学》1992,(5):78-80,62
<正>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答客问"(裁《法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答问》)对《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若干词条的内容提出了批评性意见。笔者以为,《答问》的有些意见是正确的;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然而,《答问》对"civil law"一词涵义的论断,笔者持异议。  相似文献   
8.
一、文人知识与诗性裁判 “古代法学全都是诗性的,……古罗马法是一篇严肃认真的诗,是由罗马人在罗马广场表演的,而古代法律是一种严峻的诗创作。①”古代中国也不例外,文官治国的传统由来已久,士人治国是“学而优则仕”的应然之道,经邦济世乃是文人士子的最大抱负,而通过文官进行国家治理是传统中国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9.
赵毅 《北方法学》2013,7(4):67-77
罗马法中,本质错误与身份错误、行为性质的错误、标的物错误并称为使行为无效的四种实质性错误。本质错误与材料错误相关又不等同于材料错误。本质错误的内涵见于D.18,1,9,2中的"醋为酒卖"案,是在社会经济功能影响下的标的物之内在特性发生错误。本质错误的外延见于"古杯"案及D.18,1,11、D.18,1,14等文本,涵涉了大部分的材料错误和性别错误,并可以作为一种兜底条款适用于那些对诸如艺术品价值、作者发生错误的情形。本质错误在近代演化为法国法的"实质错误"、意大利法的"本质上的错误"、瑞士法的"重大错误"、德国法和我国台湾地区法的"性质错误",在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功能上,它们和中国大陆民法的错误制度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0.
徐航 《中国人大》2020,(3):30-30
特赦是国际通行的在遇有重要历史节点时国家对特定罪犯赦免余刑的人道主义制度。赦罪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存在,其后又被罗马法继承。我国有关赦罪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尚书·舜典》中的"眚灾肆赦"。自唐代开始,"盛世赦罪"的传统便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