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杨军 《政府法制》2014,(20):16-16
古代官员称退休为致仕,意即辞职归家,或叫告老还乡.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一般致仕年龄约为70岁,患疾则可提前.很多人会作致仕诗以表达各不相同的心境.北宋年间,苏州太守孙冕的《书苏州厅壁》云:“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养闲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见陈.寄语姑苏用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这位孙冕表明了他告老还乡安度晚年的决心,坚定中显露洒脱,乐观中不乏幽默.  相似文献   
2.
尚志发 《奋斗》2007,(10):59-59
金国实行六十岁退休制度是确实的。其原因也许很复杂.但最重要的是金国是处于国家转型时期,一些年迈老臣,固守祖制.妨碍国家的改革图强。六十致仕制度的实行,基本上可以使金太祖、太宗朝的老臣都“告老还乡”了。如果我们认真研究金世宗朝的这一改革.肯定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谢宪 《学习导报》2013,(20):22-23
退体制度在中国是自古有之,而出于中国长期以来是“官本位”之国,各项政治制度的设置,基本上是围绕各级官员进行,所以古代退休制度主要也就是官员的退休制度。  相似文献   
4.
1979年.上海的考古工作者在金山县松隐乡普查出土文物时,收集到—把有陈曼生自铭款的紫砂竹节壶。它出土于—座有确切纪年的清代墓葬中。据墓志记载,墓主王坫山生前致仕湖北宜昌府,历官候补道,嘉庆五年(1800年)以疾终,八年三月归葬故里。有钱人家墓中藏金银财宝,他独藏一个茶壶。  相似文献   
5.
《先锋队》2010,(12):62-62
中国在3000多年前就建立了退休制度,不过只限于朝廷官员。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别称。“退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退休制度的核心是对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奋斗》2007,(9):59-59
几年前,上海一位语文大家金文明先生.针对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两部文集的文史差错作了批评与考辨.集结成书《石破天惊逗秋雨》,一时洛阳纸贵。金先生在自序中说:“余先生的两部文集不过几十万字.其中的文史差错竞达一百多处。如果换上了我.一定会有‘石破天惊’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但历史上有一些人,不当官了,却还依旧为民请命,为国效忠。还有一些人,告老还乡后的余热、余威简直要把乡里乡亲烤焦  相似文献   
8.
靳友成 《法制博览》2009,(19):39-39
中国古代也有退休制度,但仅仅限于官吏,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传》上“退而致仕”,书中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意即交还权利于君王。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于春秋战同时期,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于唐朝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但“退休”一词始见于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中说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史·韩贽传》中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词句。  相似文献   
9.
<正>《汉书·疏广传》记载了一则疏广、疏受叔侄俩急流勇退、致仕归隐的典故。疏广和疏受同为汉宣帝时太子的师傅。任职五年后,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有这样的说法,‘知道满足不会受辱,懂得止步没有危险’,‘功成名就主动引退,符合天道’。"于是叔侄两人上疏请求辞官回乡。这则典故自古以来一直受到文人骚客的推崇,晋代陶渊明作《咏二疏》,  相似文献   
10.
林颐 《党课》2014,(2):106-107
从古至今,“公务员退休待遇”一直是社会热点话题。让我们来看看古代公务员的退休待遇(古代官员退休称为“致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