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58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56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的刑事证人制度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关于证人作证的法律不健全 ,另一方面是因为对现有的法律规定不能正确理解、不能依法贯彻。作者对理解和贯彻现行证人制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3.
在实行诉讼对抗制的国家,人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使信息技术证据成为保护企业利益的一种工具:(1)起诉,包括刑事诉讼;(2)法庭辩护;(3)为规则制定者和企业作出重要决策提供依据。然而,对于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证据具有可采信性,人们仍有质疑。计算机法学正是研究如何确定、保存、分析及如何提交数字证据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传统上计算机法学被认为是一门滞后的学科,但是澳大利亚《信息技术证据管理指引》还是前瞻性地规定了能使电子证据效力最大化的系统生存周期的一些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4.
根据法律规定,确定犯罪嫌疑人年龄是确定其是否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是否年满14、16、18周岁是至关重要的事实。若案件中有大量充分的证据一致证实犯罪嫌疑人年龄,则属于比较理想的证据收集情况,并不存在采信疑问。然而,在未成年流动人员已经成为城市的犯罪主体的现状中,大量出现"黑户"(没有户籍材料)、"城市单身"(没有亲属辨认),以及故意假冒未成年人的新情况。现有的证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科学证据在司法裁判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科学证据的采信,执法和司法部门很少质疑或进行审查,一般都会直接接受并作为裁判依据。针对司法实践中对科学证据存在盲目迷信,缺乏对其科学可靠性等实质内容进行审查的现象,我们应当全面审视科学证据在法庭诉讼中的证明力问题,建立对科学证据的采信标准,审慎地运用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6.
赵毅 《法制与社会》2013,(28):121-122
瑕疵证据是民事判决中常见的一个词语,但这一概念又无法在现行的法律与司法解释中找到精确的定位,且无法通过传统的证据采信理论进行解释。对于瑕疵证据的观点和态度,理论界也有不少学说。与非法证据不同,瑕疵证据的采信需要以“补强有效主义”为原则,通过实体上的证据对比,程序上的举证责任再分配来确定最终的证据效力。  相似文献   
7.
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关系审判公正的实现。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其中,关于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条件及不出庭作证时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的效力,规定  相似文献   
8.
马党库 《人民司法》2012,(21):26-29
刑事诉讼中,司法人员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依据,然而,侦查机关以情况说明来强化、补充证据,加强法官内心确信的方式在实践中被大量运用的做法,值得关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定证据种类里并无情况说明这一形式,而审判中又必须依赖于情况说明来解决相关问题。但对于情况说明的定位及如何使用,理论界、司法实务界认识不一。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探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2月4日发布的一份司法解释显示,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可以视为民事案件中的证据。(2月4日中国新闻网)2012年8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其中第六章第六十三条规定,"证据"包括: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从中国裁判文书网采集38699例盗窃案件法律文书,分析法院裁判盗窃案件中证据使用的地域、法院层级、程序类别和年度分布等差异。研究发现,我国盗窃案件裁判文书中对八类证据的体现程度不一致,司法机关对八类证据的采信程度不同;法官裁判案件常采用"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很少直接标明采用"排除合理怀疑"证据准则;法院确认或采信的证据远多于不予确认或采信的证据,法院在采信证据方面存在证据类型差异、时间差异、地域差异、法院审级差异、程序类别差异等多方面差异。改进法院裁判证据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需要国家在加大案件物证取证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力度以及提高司法机关的认识程度等多方面做出努力;提高裁判机关对"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认识程度并加大国家在法律和制度上的有力保障,以此促进该项证据标准落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