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2篇
法律   23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松凌 《中国公证》2006,(10):21-25
何为“公证语言”?即公证业内人士所用的与公证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文书用语、公证证词用语、谈话笔录用语的统称,也是笔者自造的词汇,未免贻笑大方,但为论述方便,也就暂且用之了。  相似文献   
2.
杨杰辉  董清林 《特区法坛》2002,(70):37-38,49
所谓悬赏作证,简言之就是利用某种报酬奖赏,要求别人作有利于自己的证词。尽管悬赏形式各异但目的无非有二:其一,悬赏别人作虚假的有利于己的证词,也即对方并不知实情,但在报酬的诱惑下作了对方捏造的,有利于对方的证词。其二,悬赏别人如实陈述其所知,也即对方知有利于己的实情,但因为某种原因不愿披露,而想通过悬赏让他陈述出来。就第一种情况,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都对其合法性与否作了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4.
聂淼 《中国公证》2009,(10):57-58
从电视画面上,彩民看到的只是公证人员正襟危坐,等待摇奖结束宣读公证词。“公证工作如此简单,能起到作用吗?”公证人员的存在是否重要.云南一位彩民来电质疑。  相似文献   
5.
2002年2月,我首次碰到一件用以跨国索赔诉讼的证据保全公证案例。那是在2月27日,天下着雨。大约上午十点多,两个人湿淋淋地走进了我所在的公证处,拿出一个塑料袋,取出装在袋内的资料。尽管当事人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材料还是湿了一些。经过仔细询问,得知当事人要求办理证词公证,而且还是赴新加坡用于诉讼赔偿。  相似文献   
6.
知识产权案件中的专家证人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彤  胡震远 《知识产权》2003,13(2):42-43
尽管知识产权法属于民法的一个部门法,但是相对于其他民商事案件而言,知识产权案件体现出技术性强和证据庞杂的个性特点。法官(即使具有理工科背景)不可能掌握案件中涉及到的各门类的专业技术知识,而技术鉴定或咨询有时又有其不可克服的弱点,故专家证人制度的引进将是我国加入WTO后,在审理知识产权案件中,提高诉讼效率、透明度并降  相似文献   
7.
《工友》2008,(1):42-43
《工友》编辑部:某职工下班后突发疾病死亡,其家属申请工伤认定。我局经过调查核实后作出了不属于因工死亡的决定,死者家属不服,经复议后提起行政诉讼。虽然我局提供的证人证词有证人的签名并按了手印,提交了证人的身份证复印件,但法院以证人证词没写明证人的基本情况即证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认定证词无效。  相似文献   
8.
刘十九 《政府法制》2013,(24):16-17
1824年9月10日,农历闰七月十八,历史上平淡无奇的一天.但这一天,在道光皇帝发布的上谕中,被史官视为最重要的一条,是关于发生在直隶文安县的一起强奸幼女案. 道光皇帝的愤怒 这源于皇帝接到的来自都察院的一封奏折.奏折中说,有一名女子到都察院控告乡人高扶格强奸她的年幼女儿.到都察院告状的是王吕氏,这个乡下女人孤身上了京城,不知道历经了怎样的艰险辛苦才找到负责监察和弹劾的都察院.  相似文献   
9.
郭烁 《现代法学》2020,(1):45-58
就对质权的理论定位而言,学界一直莫衷一是:有功利主义视角下的工具论,亦有自由主义视角下的权利论,还有混合了两种主义的有限权利论。对于对质权应该坚持较为宽泛意义上的权利论,其首先应作为一项权利而存在,其次才是追求其他价值,例如发现真实。进而,对质权之于当事人应侧重程序性而非实体性保障。相应地,对质权的调整范围也应当作广义解释,即可以调整全部庭外陈述。当然,调整范围上的平等对待,并不意味着调整程度上的一视同仁。对质权的核心在于防止追诉方滥权,因此对属于证词性陈述(testimonial statements)应当由最为严厉的对质规则调整。对于非证词性庭外陈述,检察官可以在满足证人“无法寻获”的前提下,引入未经对质但可采的庭外陈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刑事案件中专家证据的使用标准及其使用中的三个问题展开论述。多伯特诉梅里尔·道氏制药公司案及其之后相关的案件都是围绕着这三个问题。首先,“多伯特三部曲”的焦点在于专家证据的可验证性为切入点,把刑事司法体系推向实证主义的认识论,片面地认为我们能够客观地认识事物,却脱离了认识的社会性。第二,从长远看,这种对事物认识的发展有利控方,而不利刑事被告人。第三,这种不同的影响,其结果会导致刑事司法体系不但不公正,而且不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