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6篇
  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18篇
工人农民   12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篇
法律   121篇
中国共产党   132篇
中国政治   209篇
政治理论   67篇
综合类   19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云彪 《人大研究》2022,(2):55-56,封3
但凡工具书,往往是终极关怀式的训诂,教以原理和书本知识。但对于入门读者而言,由于经验缺失,训诂之法往往力不从心,难以达成事功。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公羊传》和《榖梁传》,已经在话题基础上用对话体答问的方式解了《春秋》。今天立法专家们编写的法律释义和答复有类似的格调,西式的教科书常常也大体如此。  相似文献   
2.
黄燕 《行政法制》2006,(1):20-22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 关于法律文化的理论研究,中国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在外国学者们早已致力于此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最早提出“法律文化”概念的学者是美国法学家拉伦茨·弗里德曼,他在1969年发表的《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一文中提到:“‘法律文化’概念涉及大量有关的思想,首先它涉及公众关于法律制度的认识、看法和行为方式。尽管每个人对于法律制度的看法不同,但一般说来,在不同的国家或群体中还是有一定的看问题的方式,从而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各种法律文化是习惯法的主要部分,这些习惯法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此后就法律文化释义的问题,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至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目前我国学者对此也莫衷一是,并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廉政箴言     
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释义:表面上好听的话,是虚伪的;真  相似文献   
4.
英语精读课程课堂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成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积累词汇,加强学生的阅读技能训练,用提问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方新平 《青年论坛》2006,(4):132-133
本文分析了词汇学习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阐述了三种传统的词汇学习策略,提出了运用精加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加强和巩固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禁止“网络语汇”凸显地方立法六大缺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5年12月29日,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于200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国家机关公文应当符合国家关于普通话、规范汉字、汉语拼音、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的规范和标准。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新闻报道除需要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除上海市外,我国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配套立法中,均未出现“对…  相似文献   
7.
知识     
《党员特刊》2003,(7):33-34
  相似文献   
8.
9.
时下,看报刊上文人笔下的检察官风范及大要案追踪报道之类的栏目,常常从字里行间见到“不畏权势”这样的字眼。“权势”所指是谁,有的文中有交代。笔者做这番“刻画”着实让人敬佩;有的文中并无其事,笔者也加此冠一顶,如此罗列词汇我觉得很是不妥。故不揣浅陋想跟善用此词者交换一下看法。 一、描写检察官风范不能千篇一律,无其事实者不给其冠以此冕。“不畏权势”一词含义不言而知。旧  相似文献   
10.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全党和每一个党员提出的要求。“科学”、“民主”、“法冶”,是近年来国人耳熟能详的字眼,但要真正体味其中的深意并自觉践行,还需要我们不断琢磨,时时有新的思考和收获。笔者近日在审议有关语言文字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时,联想到解读“法”、“治”、“和”“谐”、“科”、“学”这几个汉字,对理解“三个执政能力”有诸多启示。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是古人对社会生活观察、思考和提炼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