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78篇
  免费   409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08篇
工人农民   173篇
世界政治   293篇
外交国际关系   66篇
法律   5963篇
中国共产党   3001篇
中国政治   6463篇
政治理论   924篇
综合类   2504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241篇
  2015年   639篇
  2014年   1577篇
  2013年   1484篇
  2012年   1728篇
  2011年   1624篇
  2010年   1651篇
  2009年   1640篇
  2008年   1561篇
  2007年   1134篇
  2006年   1051篇
  2005年   796篇
  2004年   785篇
  2003年   790篇
  2002年   585篇
  2001年   341篇
  2000年   427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立法后评估有助于了解立法实际成效,提升立法水平。长期以来,人大和政府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努力,并且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以《湖南省<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立法后评估实践为例,透过对立法后评估的基本现状及其问题的反思,我省的地方立法后评估工作可从深化对地方立法后评估重要意义的认识、建立健全地方立法后评估的常态化启动机制、强化公众参与和沟通、善加利用法律大数据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
胡铭 《政法论坛》2022,(3):117-131
数字法学是近年来兴起的数字技术和法学理论交叉的新领域,不仅是科技和法学的深度融合,而且是跨文理学科的新研究范式和新法治实践的全面整合。根据数字技术在其中的角色,数字法学的主要范畴可区分为对象论和工具论,对象论主要包括要素层、平台层和产出层,工具论侧重于数字技术赋能法学研究和法律适用两类场景。数字法学的主要方法可二分为围绕规范展开和数据建模驱动,前者通过解释或重构法律规范取得成果,后者主要以定义任务设计模型满足需求。数字法学将带来法学教育的变革,亟需培养文理兼修、面向数字智能未来的数字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3.
《政法学刊》2019,(5):121-128
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发生了彻底转型,在此过程中使用的用西方观念"整理国故"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用"神权法"一词描述中国古代早期法律思想即是明显一例。中国的国家与法律产生方式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如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的地理环境和初始组织形态与西方国家迥异,因此国家的运作形式及与之伴随的政治管理方法皆有不同,这决定了用以维系中国国家统治和管理的法律思想也会与西方国家存在本质差别。厘清并突破这种概念上的"附会"之意,去伪存真,有利于我们认清民族传统文化,并以此为立足点,创造出适合本民族需要的新文明。  相似文献   
4.
5.
《现代法学》2019,(4):36-52
司法研究是贯穿近40年法学学术研究的重要线索。通过对人民法院组织机构变化的梳理以及司法研究中学术话语流变的考察,得以展示知识—司法实践关系的双向互动。这一互动机制的研究对解决当下法学研究以及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有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同时,司法研究的学术史考察为法学研究者提供了背景素材,加深了其对本领域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喻中 《法学论坛》2020,(1):40-4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化表达,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论形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知。首先,从思想源流来看,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思想根基。其次,从理论个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主要特性包括中国性、政治性与学术性。从学科定位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既是法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了法治理论谱系中的一种最新形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思想根基、主要特性与学科定位,既是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前提,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8.
查斌仪 《群众》2019,(1):27-28
当前,我省正处在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全省金融系统将坚决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五个坚持”、进一步“六稳”的总要求,围绕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关于2019年工作“进、稳、新、深”的部署,以务实举措持续推动全省金融稳健运行,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高其才教授     
《法学杂志》2020,(5):F0002-F0002
高其才,1964年9月出生,浙江省慈溪市人,1985年于西南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93年于武汉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全国渔港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与农村法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10.
党刊精粹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科学指南《求是》2021·03知识产权制度是近代科学技术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自英国1623年颁布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专利法《垄断法案》起,世界知识产权制度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知识产权是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放眼世界,凡是知识进步、经济繁荣的国家,无一不是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的国家。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