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英语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文章首先界定创新教育的几个核心概念,然后重点论证"三个结合"是大学英语创新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最后文章认为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文本创作的新特点与传统写作方式之间有巨大差异.网络这一独特交流方式给我们传统写作发展带来冲击与希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Authorware的特点,使用Authrware制作CAI课件所体现的教学理论依据、使用Authorware制作CAI课件的教学效果三个方面,阐述了Authorware的特点和功能,尤其是Authorware的超媒体特性,体现在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的优越性及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链接在给网络带来生机的同时,也“链”出了许多麻烦,因链接而引起的侵权纠纷日益增多,本文从设链者自身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及设链者是否要为被链者的侵权行为承担侵权责任两方面进行了法律分析。  相似文献   
5.
"狂欢"与"孤独"——网络文际交流悖论的审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卓斐 《理论学刊》2006,2(7):119-121
网络文际交流生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大型对话”场景,从而赋予参与者以“狂欢式”的审美体验。但与此同时,多极式交流格局对意义多元化的过度张扬又造成了普遍价值规范的缺席,导致网络空间面临着成为“孤独的陌生人”栖居地带的危机。网络文际交流中“狂欢”与“孤独”并存的悖论表明,由网络超文本的平面化特征所引发的泛审美意识正酝酿着将交流活动转化为纯粹形式游戏的非理性冲动,由此进一步揭示出在网络时代的技术进步与人类审美化交流关系的失衡问题。对此,只有从现代人文立场出发,在科技创新的旋律中渗入原点性的人文情怀,方可尽量遏制网络技术中的非人性因素,实现与审美化交流境界的紧密连结。  相似文献   
6.
李鹏飞 《求索》2012,(12):194-196
当代数字技术与新媒体技术为叙事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并由此形成了新的超文本叙事形态。传统叙事是由角色、情节、结尾构成的封闭式系统,作品单向地由作者流向读者。而超文本叙事是由作品、作者、读者、媒体构成的开放式系统。在作者层面,作者身兼编程者、管理者、叙述者的多重身份,负责建构系统规则,与读者共同设定话题与语境,在话题与语境中完成情节设定与角色建构,引导读者阅读、阐释或共同完成作品。在阅读层面,读者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传统叙事中的由作者前定的"情节"转向为由读者主导的"进程",读者的行动推动叙事进程,读者的选择最终导致意义的产生,结局成为个人化的呈现。  相似文献   
7.
陈大伙 《红旗文稿》2013,(17):30-31
近年来,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微博微信、数字报刊、移动电视、触摸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大量涌现,这些新兴传媒,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贴近生活,得到广大受众青睐,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多方面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其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  相似文献   
8.
徐忆  宁云中 《求索》2013,(1):168-170
卡斯特尔的网络空间理论认为互联网作为权力关系重组资源,规范新的行为准则,改写权力流变和分配,进而改变着社会结构本身。作为一种"真实虚拟文化",网络整合遍布全球的一切交流媒介,形塑了卡斯特尔的流动空间。环绕流动而建立起来的网络空间形态里,空间和时间被抽离化或"虚化",它与具体的地域脱节,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物理地点的,以流动为核心机制的全新社会特性。网络介入文学,彻底改变了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形成一种全新的"超文本"文学类型。它具有开放、流动、多变,去中心等特征,消解了传统文学的权威性和典范性。  相似文献   
9.
韩模永 《理论学刊》2012,(7):123-126
超文本文学具有三个重要的形式元素:节点、链接和网络.这三个形式元素的美学蕴涵都能在后现代文本理论中找到相通之处—节点类似于“星星”和“原”,链接是一种非线性的拼贴或蒙太奇,而网络则通向“理想之文”.当然,这些理论是以隐喻的方式出现的,而超文本则将隐喻变成了现实.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相通主要对应于文本观念的层面,我们不应忽略超文本作为一种思维存在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吻合相似,故而,那种过度把超文本文学与西方后现代文本理论嫁接的倾向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既要凭借文本又要超越文本,通过借助想象、多元解读、批判阅读、巧用资源、改编文本等手段进行"超文本"的阅读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