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篇
  免费   24篇
各国政治   139篇
工人农民   70篇
世界政治   4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8篇
法律   193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52篇
政治理论   123篇
综合类   12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明论:东北亚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东北亚区域研究重要的理论架构,文明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传统的东亚文明“浑然一体论”的束缚,进一步理解东北亚区域文明的基础构造,把握东北亚区域文明结构体系内部“中心—边缘”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处理好国别研究和区域文明整体研究之间的关系,在比较中加深我们对东北亚区域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在规模化教育过程中实现个性化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哈佛、耶鲁等美国高校在本科课程设置与培养制度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通过课程的自由选择与组合,学生形成各不相同的知识结构与创新意识,并且提供制度路径来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和设计新的课程与未知专业;融入人性化与人文关怀,注重个性化与多元文化的感悟和体验。各高校直接面向市场与社会,其竞争与不拘一格使美国的多元化教育与创新性人才更呈现千姿百态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叶,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面临着欧美列强的军事威胁和外交压力,处于开国抑或攘夷的十字路口。通过考察欧美国家对日本的冲击以及日美交涉过程,可以看出,开国与开港给日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尽管近代日本并未遭遇中国那种割地赔款的命运,却使近代日本具有了殖民地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伍穗龙  陈子雷 《国际展望》2021,(3):58-75,154,155
2020年7月生效的《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在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上一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下偏重对投资者权利保护的“新自由主义”精神,回归对国家规制权能的重视。在适用对象、适用争议、适用程序上作出变化与革新。全球价值链收缩及“慢球化”、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内在合法性危机以及对东道国规制权力的削弱,是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发生变化的深层次经济、法律与政治动因。《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变化与革新将进一步推动“卡尔沃主义”的回归以及加剧国际投资法体制内部的碎片化趋势。中国应积极支持及推进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改革,使其发挥正面作用,同时辩证吸收“卡尔沃主义”的合理因素,积极探索诸如前置协商、投诉与帮助以及调解等解决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投资争议的多元渠道。  相似文献   
5.
There is increasing divergence in the academic outcomes of African American males and females. By most accounts, males are falling behind their female peers educationally as African American females are graduating from high schools at higher rates and are going on to college and graduate school in greater numbers. Some have suggested that school completion and performance is associated with how students feel about themselv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perceptions and 2 academic outcomes among a sample of 243 African American high school sophomor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overall, females are more favorably oriented toward high school completion. Both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with more positive self-perceptions have stronger intentions to complete the current year of high school. Higher grade point averages were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self-efficacy for females than for males. Given these findings, increased attention to educational programming, societal messages, and future research is warranted.  相似文献   
6.
作者首次提出了"亚洲协调"的概念,讨论了亚洲协调对未来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安全治理的必要性和长远性。尽管最早的主要国家之间协调(concert of powers)的理论与实践是19世纪的、欧洲的,但是,关于主要国家之间协调(不仅是大国协调)的一般理论却同样可以运用在解决21世纪的亚洲(以及太平洋)的严峻安全挑战和困境上。这些挑战和困境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演化为严重的大国之间的对抗甚至冲突。更重要的是,亚洲协调将注定会阻止战争、实现长期和平及维持本地区的经济活力。也就是说,如果亚洲协调明智地和有效地建立并运作起来,到2079年,亚洲以及太平洋将拥有一百年的和平,如同欧洲在1815-1914年拥有的百年和平。从1979年到现在,亚洲地区已经享受了接近四十年的和平。在过去二十多年建立起来的地区或者跨地区的论坛、会议、组织和制度等,反映了治理亚洲地区的权力转移的企图和努力;尽管这些安排相互重叠、尚未彼此兼容,甚至相互竞争,但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当做未来亚洲协调的基础。虽然目前的地区安全治理仍然由美国及其同盟体系占据主导地位,但美国也不得不重视复杂的安全地区主义。有不少人建议美国应该以亚洲协调作为未来解决与中国关系的方案。中国已经为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亚洲和平做出重大贡献。中国已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回应美国的"转向亚洲"。中国在亚洲协调中的地位是中心的和关键的。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对外政策决策体系中,思想库在政策理念创新、人才储备、打造政策辩论平台以及教育和引导公众等方面具有非凡的作用。新近兴起的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对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影响巨大。该中心的亚洲政策研究强调务实的态度,注重美国对亚洲事务的重新"参与",倡导强化和升级美国在亚洲的联盟关系,推动美国积极介入地区多边制度,其政策建议通过"旋转门制度"等对当前美国的亚洲政策决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古代东亚秩序的形成与维系,同历史悠久的朝贡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有效揭示古代东亚秩序的内在逻辑,应当批判地借鉴以历史主义见长的英国学派的分析方法,探讨朝贡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内在本质。在古代,中国与朝鲜长时段的朝贡体系实质上是一种由中国主导并以其特有文化为基础、周边诸政权普遍认可和积极参与的特殊国际制度。就中国而言,完全独立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等级制的世界观,使其对外部的需求仅限于其他政权对其至高无上地位的承认及其对相关制度安排的服从。而对周边诸政权来说,只有与实力超强的中国建立朝贡关系,它们才能获得合法性和安全保障,并取得与中国贸易的机会,从而实现生存与发展两大目标。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缺乏文化共识的前提下,由地区强国主导,可以促成某种功能性的国际制度,使地区秩序得以维护,并在交往过程中反向促成文化认同。这一结论修正了英国学派关于共有文化与国际制度的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negotiations on democracy promotion by looking at the case of the Inter-American Democratic Charter. It argues that Venezuela contested the concept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during the Charter negotiations, advancing the notion of “participatory and protagonist democracy” and that, even if it was unsuccessful in its demands, the country contributed to deepening the debate on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on which there is far from worldwide consensus.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main drivers of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and the final agreement were domestic political changes in Venezuela,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negotiations, and the structural position of Venezuela in the field of democracy promotion in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contexts, which were, at the time, favourable to a compromising attitude to conclusion of the Charter, even if not to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相似文献   
10.
The literature on electoral volatility and the literature on electoral campaigns hold contradictory views on voters switching vote (intention) during the campaign. In this note, we shed new light on this contradiction, making two contributions. First, we investigate the extent to which stable and volatile voters choose the correct party. Second, we distinguish levels of correct voting and the impact of the act of switching on the correctness of the vote. Our analyses of vote-switching in American elections show that, while volatile voters are less likely to vote correctly,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switch from an incorrect to the correct party than vice versa. Furthermore, we show that following the campaign more closely makes voters more likely to switch vote (intention) towards the correct par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