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灾难管理中的跨组织合作——基于社会弱点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灾难事件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但是它们所带来的破坏以及社会群体和个体对此表现出来的响应能力和恢复能力却不是随机的。其原因之一,是社会弱点的存在影响着自然灾难的作用结果。资源等空间和地理分布的不均衡造成和增加了社会弱点,弱点的存在影响了灾难威胁、灾难抵抗力和恢复力,不断发现和消除弱点是灾难管理的重要工作。而跨组织合作能消除或缓解资源分布不均和资源匮乏所带来的社会弱点,进而增强灾难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本文主要以地震这类常见的自然灾难为例,在分析社会弱点和灾难威胁、灾难抵抗力和恢复力之间的关系以及集中式灾难管理模式弊端的基础上,指出跨组织合作在社会弱点发现和消除以及在灾难管理中的作用,进而从区域内政府机构之间合作、区域间跨组织合作和与第三方组织合作三个方面剖析在自然灾难管理中的跨组织的合作问题,最后围绕社会弱点、跨组织合作为我国政府的灾难管理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中国512强烈地震,都使住房贷款机构陷入尴尬被动境地。保证保险能够防范次级房贷危机、化解银行贷款风险,避免按揭贷款买受人因意外事故引起的以房抵债、被迫搬迁等风险,增加保险公司业务量。但是,保证保险在实际中却没有推广应用,需要从法律上明确保证保险的性质、统一相关法律规定;改变银行以强势地位强制推行贷款保险、保险公司设计理赔事项及计算保险费用不合理等情形;完善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大地震巨灾之后,一些利益纠葛渐渐呈现出来,大量的民事关系,如宣告死亡、失踪,银行存款、财产继承等,急需通过法律程序依法予以确定。而现有的法规,在应对空前灾难下的非常态司法环境时,空白频现。如何依法救灾、依法重建,用法治的理性和公正,恢复灾区的正常节奏;如何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让我国应对紧急状况的法规更完善、为公民编织更周全的保护网——这些都是继地震大灾之后需要我们冷静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TPP是一种旨在实现贸易、投资及人员往来等全面自由化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野田内阁意图通过TPP提升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国内农业的结构性改革,重振日本经济;在对外关系上,则欲借此修复巩固日美同盟,配合美国牵制中国的战略布局,并在未来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占据有利位置。基于上述战略意图,尽管遭到日本国内长期依赖财政补贴及贸易保护的农业部门和希望继续维持现有医疗保障体系的医师会等团体的坚决反对,以致日本面临政治分裂的风险,野田仍作出了参加TPP谈判的政治决断。  相似文献   
5.
关东大地震不仅给日本带来惨烈的损失,还造成关东地区极大的社会混乱。灾后产生了“不法鲜人①暴动”等谣言,引发了自警团和警察、军队滥杀在日朝鲜人、中国人以及日本的社会主义者等一系列血腥事件。日本政府“先发制人”的社会治安政策是造成这一惨案的根源。大地震后反动的治安政策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灾害救助,加深了殖民地人民的心理裂痕,而且成为日本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巨灾与灾后可持续恢复是当前灾害研究的两个热点议题,且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巨灾的情境下,社区互助模式难以适用,灾后恢复更依赖于外部援助,灾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为凸显。中国政府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启动的“对口支援”为巨灾的可持续恢复提供了新的实践模式,也为从理论上总结中国灾害管理实践如何贡献于全球知识的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本文以长期的田野调查为资料,以可持续恢复为概念框架,分析了中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对口支援”政策的长期效果,将“对口支援”作为促进巨灾可持续恢复的新的政策路径,识别了“对口支援”中的组织结构与网络特征,分析了“对口支援”网络结构中多元主体的互动对可持续恢复目标的影响,倡导并推动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对口支援”的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7.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omestic response to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in March 2011. The demand to (re)build a new ‘community’ in Japan was triggered by the fatal destruction of towns by the earthquake and the tsunami, and the uncertain future of these towns – and of Japan – due to the subsequent prolonged crisis at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Drawing o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Jean-Luc Nancy, the paper examines what kinds of communities were realised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disaster. It argues that two distinctively different types of communities emerged. The first type of community was based on the inside/outside logic, whereby Japan was imagined as one unified entity surrounded by a boundary which separated the safe inside from the dangerous outside. The second type of community was based on sharing. Immigrants in Japan identified themselves with the survivors since both of them shared the experience of losing home and the same home (called Japan). In this way, the immigrants challenged the idea of community as one unified entity and realised a new form of community.  相似文献   
8.
9.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在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对西部珍贵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其中,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生态资源遭受极大破坏,有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危险。汶川地震在对西部珍贵的世界遗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的同时,也给西部申遗带来了新机遇。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我们为毁损世界遗产惋惜的同时,也对世界遗产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新的思考。建议在世界遗产保护法中增加预防和应对地震等灾害毁损世界遗产的法条,或者制定颁布《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对策法》、《应对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保护世界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0.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汇流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崭新形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通过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建设、制度建设、人格教育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