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0篇
  免费   3篇
法律   1472篇
中国政治   4篇
综合类   3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 response to research demonstrating that irrelevant contextual information can bias forensic science analyses, authorities have increasingly urged laboratories to limit analysts' access to irrelevant and potentially biasing information (Dror and Cole (2010) [3];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18];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22]; UK Forensic Science Regulator (2015) [26]). However, a great challenge in implementing this reform is determining which information is task-relevant and which is task-irrelevant.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surveyed 183 forensic analysts to examine what they consider relevant versus irrelevant in their forensic analyses. Results revealed that analysts generally do not regard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suspect or victim as essential to their analytic tasks. However, there was significant variability among analysts within and between disciplines. Findings suggest that forensic science disciplines need to agree on what they regard as task-relevant before context management procedures can be properly implemented. The lack of consensus about what is relevant information not only leaves room for biasing information, but also reveals foundational gaps in what analysts consider crucial in forensic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弹力膜(IEL)病变与冠心病猝死(SCD)的关系。方法从本单位近5年尸检案例中挑选60例病例和心脏标本,分为SCD组、对照组A和B组。每例分别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段取材,常规制片,HE和双重组合特殊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冠状动脉IEL,并用图像分析技术对特殊染色的IEL进行形态定量分析。结果60例中,SCD组(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30~83岁)的冠状动脉IEL缺失明显(缺失率=41.64%),未缺失的IEL失去原有弯曲度而变平直;对照组A(冠心病非猝死者,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41~80岁)的冠状动脉IEL缺失程度较SCD组稍轻(缺失率=30.53%);对照组B(无冠心病的其他死者,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7~54岁)的冠状动脉IEL仅有轻度缺失(缺失率=15.67%),多保持原有波浪状结构。统计学分析显示,SCD组与对照组、SCD组与对照组B、对照组A与对照组B之间IEL缺损率的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意义;SCD组与对照组A在IEL缺损率上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SCD与其冠状动脉IEL缺损率的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反应蛋白(CRP)对冠心病猝死(SCD)的诊断意义。方法从本教研室2001~2004年尸检案例中挑选68例案例资料和心脏标本,分为3组A组SCD(27例);B组冠心病非猝死者(21例);C组无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死者(20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每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右主支粥样硬化斑块内的CRP染色情况,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有20例CRP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6例呈较强阳性,1例为弱阳性;B组中3例呈较弱阳性,11例微弱阳性,7例为阴性;C组均未见阳性反应。结论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CRP对SCD的死后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快捷特异的ABO基因分型检测方法。方法根据ABO基因结构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和四色双链探针,采用单管实时PCR方法检测ABO基因,结果与传统免疫学方法相对比。结果该方法可检出常见的3个等位基因,区分常见的6种基因型,全部检测过程可在100min内完成。110例中国人的随机个体定型结果与传统免疫学方法一致。结论实时PCR法进行ABO基因分型,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可以有效地为侦查破案服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史料,对汉语和我国法律中的“鉴定”与“司法鉴定”两个词语的来源与演变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同时,还对鉴定一词当初引入法律和司法鉴定法律界定产生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6.
对MDMA死后再分布及其发生机制进行的动物实验和案例研究的文献,阐述MDMA死后心血浓度升高、死后通过胃肠道和气管内MDMA的再分布、MDMA在死后代谢再分布中的作用,以及死后再分布的发生机制与死后血液流动、顺浓度梯度扩散、毒物的代谢等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制备STR的等位基因梯阶标准对照的新方法。方法 以T-质粒载体直接连接STR等位基因扩增产物,导入大肠杆菌,使其随大肠杆菌的无性繁殖而复制、扩增,获得单一DNA分子的大量拷贝;经PCR鉴定及测序分析后,制备出标准的STR等位基因梯阶对照(AL)。结果 所建方法制备出了标准AL;保存重组质粒及转染的大肠杆菌,可保证AL的大量快速制备,并能长期保存。结论 该方法制备的AL在法医物证检验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对STR试剂盒国产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利用肱骨末端的四个形态特征确认性别的一种新方法。这项技术参考了美国UNM大学和UTK大学的研究结果 ,涉及到胳膊传递角的四个统计意义的特征共同参予鉴定 (P <0 .0 5 )。性别鉴定的准确率达到 92 %。  相似文献   
9.
心脏神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心源性猝死的病理形态学。方法 用本组建立的CCS检查法对179例心源性猝死者作常规CCS组织学检查。结果 发现8例心脏神经或神经节内有出血、炎症或肿瘤浸润,伴神经组织水肿、变性、坏死,而其他病变不足以解释猝死。结论 一切原发或继发性心脏神经病均可致猝死。  相似文献   
10.
3种常用PCR扩增试剂盒检验血样DNA的结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常用的ProfilerPlusTM、IdentifilerTM与Powerplex(16试剂盒检验血样DNA的差异。方法510名无关中国汉族个体血样,分别用ProfilerPlusTM与Powerplex(16试剂盒进行DNA检验,然后对有不同检验结果的同一样本,再用ProfilerPlusTM、IdentifilerTM与Powerplex(16等三种试剂盒进行检验,并比较其结果。结果在510名个体血样的DNA检测结果中,发现同一样本有不同结果的有7例,其差异率为1.3725%;ProfilerPlusTM、IdentifilerTM与Powerplex(16各有1例在D13S317或FGA基因座上出现等位基因缺失现象,缺失率为0.1961%;ProfilerPlusTM有5例在D8S1179基因座上出现扩增严重不平衡现象,相应的IdentifilerTM与Powerplex(16试剂盒的检验结果为正常杂合子。结论ProfilerPlusTM、IdentifilerTM与Powerplex(16试剂盒检验血样DNA均会出现扩增不平衡和/或基因丢失现象,其发生几率IdentifilerTM与Powerplex(16试剂盒较ProfilerPlusTM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