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12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校长学是陶行知结合具体的办学管校实践系统阐释校长工作的思想体系。它主要由七个命题构成:一、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务必有高尚的品行;二、校长要有使命感、责任心和同情心:三、校长要有自己独立的学校观;四、校长要敏于行,做一个行动的校长;五、校长要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六、校长要做民主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七、校长工作是一项专门事业,需要也值得校长全身心地投入。  相似文献   
2.
"道"与"一"     
张迅 《外交评论》2002,(3):74-79
道家的“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如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的“理念” ,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对道的含义之理解却始终充满歧义和困难。本文试图另辟蹊径 ,从道家经典文本中常用的“一”字入手 ,通过对其用法与含义的分析和解释 ,实现对道观念的全新阐释。  相似文献   
3.
把知识开放出来的思想和思想者——邓正来知识批判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励生 《河北法学》2006,24(10):152-165
围绕《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书以及相关文化语境展开知识批判.在高度赞赏邓正来通过论辩的方式来开放出问题的方式与能力的同时,也对其提出如下批评:在追问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是否是那些能够使中国人能够共享一种更有德行、更有品格和更令人满意的生活的原则?"的同时,却忽视了我们当下生活本身的诸多正当性缺乏与"极不可欲";在对"现代化范式"进行颠覆和批判的同时,也遮蔽了对传统的"天道观知识范式"的清算,而后者对于我们的精神和身体的型构力量要强大得多,对于重新定义中国所构成的障碍也强大得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正来所运用的知识辩难和批判论辩的方式及其所可能培育出的形式理性和制度理性,对于"主权中国"向"主体性中国"的置换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和活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沈瑜庆,近代诗人、政治家,主要诗歌结集为《涛园集》。本文认为,对沈瑜庆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应有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师自古以来是作为士或知识阶层的一员而存在,以传递或创造精英文化、再生产新的文化人为自己知识人角色与职守的定位.基于民间意义的发现,陶行知消解了传统教师知识人角色的定位,将教师的身份从知识阶层的一分子转变为民间大众的一员,将教师的知识人角色从精英文化的再生产者转变为民间大众文化的学习者与传播者,从书本知识的传递者及真理的代言人,转变为民间教育意义的发现者以及创造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相似文献   
6.
在1949年前所修纂的族谱文献中,记载了一些关于普通民众学习陶渊明的作品以及分析和评价陶渊明作品及人格的资料.这些资料是我们了解陶渊明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以及影响过程的重要途径,而研究这些资料对于探索和总结中国文学被接受的规律,也具有非常可贵的意义.因此,尽管这些资料本身未必具有多少深刻的内容,但从丰富和完善中国古代文学的批评与接受状况的角度来说,绝不应该轻弃.  相似文献   
7.
为培养学生参与未来民主政治的能力,陶行知强调学校要实行民主管理.同时,陶行知也认为,学校管理中的民主与法治是不可分的.在育才学校的创办和治理实践中,陶行知从保障学校成员的权利和立法、行政、司法相制衡的角度考虑学校中管理机构、权力分配和工作程序的设计,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陶行知的这种治校的民主与法治思想对于当前我国提倡的依法治校实践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年轻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志为善,曾几次出仕,寻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之路。无奈社会现实黑暗腐败,在几次反复之后,陶渊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躬耕田园。陶渊明晚年有道家之风,超然物外,他用其清贫的归隐生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陶渊明与梭罗这两位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问题的作家并置,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领域里,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二人的自然观的异同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探索,深入开掘了其中所包含的生态意蕴,以期对今天的和谐生态构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道"观念经过先秦诸家尤其是道家老庄丰富发展,演变为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它所包含的宇宙万物之普遍规律、恍惚超越、顺道而有为等思想被《黄帝内经》直接汲取,并根据医学实际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成为指导中国传统医学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病理变化、诊疗之道、养生方法的思维规律,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