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法律   6篇
中国政治   4篇
综合类   1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同诈骗罪是从普通诈骗罪中分离出来的新型经济犯罪,在所有以诈骗为手段的犯罪案件中,合同诈骗案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它以合同为掩护、手段隐蔽、不易察觉、认定困难,所以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本文通过对合同诈骗罪的含义、特征及行为人签订合同时的目的、采取手段、履行合同的能力、对待合同的态度、合同标的物的处置方式、受侵害客体以及是否承扭违约责任等方面的具体剖析,使公民对其加深了解,提高警惕,使司法活动更加准确、公平,最终使合同诈骗罪得到有效的惩治与预防。  相似文献   
2.
从学生、学校、社会、扩招四个层面对大学生作弊动因进行分析,提出提升考试作弊成本、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考试方式、提高师资素养、强化诚信教育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司法实践中,主要以侵犯国家秘密类犯罪规制考试作弊行为,但是在"试题及答案的定密、以渎职罪名评价作弊行为、保密期限的确定、情节严重的认定、‘枪手’答案的性质"等问题上存在争议,已无法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准确、有效地依法打击考试作弊,应尽快出台考试法,并在刑法分则中单独设立"妨害考试罪",规制考试作弊行为。  相似文献   
4.
合同诈骗与合同欺诈是两类既相似又不相同的合同行为。司法实践中对包含有欺骗事实的合同行为的性质认定一直是个难点,这两者往往容易被混淆,导致许多判决结果存在争议,所以,应对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行全面把握,以利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对考试作弊的认知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自编问卷对在杭就读的486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并辅以访谈法就大学生对考试作弊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作了分析,结果发现:作弊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广,而且他们中大多对作弊行为表示接受;学生自身、教育的方式以及教师这三者都应对此承担起责任.  相似文献   
6.
网络购物的迅猛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网络欺诈之类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网络购物的现状,针对网络购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当从立法、执法、司法和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以期为消费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交易环境。  相似文献   
7.
8.
涉众型经济犯罪之特征、成因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近年来我国经济领域中呈高发态势的犯罪类型之一。该类犯罪以涉案范围广、涉案数额巨大为典型特征,极大地侵害和威胁了我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分析其特征、成因及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是时下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9.
网络诈骗原因与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互联网已经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在带给人类数字化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形形色色的网络犯罪。其中,网络诈骗犯罪问题尤为突出,严重扰乱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本文对网络诈骗犯罪的类型、原因、对策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侦查讯问中的暗示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桂芬 《政法学刊》2002,19(3):52-55
暗示法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有助于讯问目的的实现。常见的暗示方法有语言暗示、行为暗示、情境暗示。从心理与法律的角度,侦查讯问中运用暗示法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暗示法虽然没有被我国及其它国家法律明文禁止,但其一方面有隐瞒真实的一面,即隐瞒讯问意图及掌握证据的真实情况,与欺骗的方法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具有诱导被暗示者按照侦查人员的推测与想象回答问题的功能,与引诱方法有相似之处。如果暗示法运用不当,极易产生欺骗、引诱之嫌疑。因此,正确区分暗示与欺骗、暗示与引诱,解决暗示法的合法性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