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9篇
  免费   34篇
各国政治   74篇
工人农民   114篇
世界政治   3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9篇
法律   396篇
中国共产党   64篇
中国政治   220篇
政治理论   86篇
综合类   4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strategies utilized by migrants/squatters in accessing land for settlement and livelihoods in places where the state and the indigenes are not sympathetic to their needs. Although of significant policy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ea has not received attention from scholarship, its dominant focus being on understanding the diverse origins, destinations, drivers and processes of migration. In addressing this issue, the study uses the case of Malawian migrants located in Zimbabwe’s peri-urban area of Norton. The finding of the paper is that there are as many strategies for acquiring land as they are migrants. The identified strategies (inheritance, seizures, and purchase) are contingent based – varying according to the access of the parties involved in the transactions.  相似文献   
2.
论“圈地”现象背后地方政府的利益追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近期的“圈地”热潮开始谈起,分析了土地与土地权,国家与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三组关系,讨论了其对征地的影响,并将重点落到地方政府上面。然后,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论证地方政府“圈地”追求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垄断利润,而是其他一些利益。文章提出了建立一套利益制衡机制以遏制地方政府利益追求,试图以此来规范征地行为。  相似文献   
3.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和直接受益者,只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真正树立其主体地位,切实保护和落实其政治权利,新农村建设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要发挥我国农民的主体作用,当务之急是真正落实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话语权。本文在分析农民利益表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如何进行利益表达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4.
集体土地所有权立法的妥当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菊英 《行政与法》2006,3(5):90-93
物权法草案维持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这是立法者斟酌历史和现实的妥当选择。第一次规定了该权利行使的意思机关,完善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但草案仍然沿用现行法规定集体土地的三种所有权类型、规定集体经济组织为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的代表、不规定权利行使的监督组织,是不妥当的。应该取消乡(镇)、村民小组集体土地所有权,统一为村集体所有。集体经济组织在现实中和立法上都非常混乱,不适宜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代表。  相似文献   
5.
刘玉峰 《思想战线》2002,28(3):71-75
唐代官营工商业利润主要流入政府财政 ,也有一部分转化为高利贷资本和用于土地经营。民间工商业利润除了一部分用于生活消费、交通权贵和囤积射利外 ,大多用于土地的购买兼并和转化为高利贷资本。官、私工商业利润向产业资本流动转化甚少 ,既无益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也拉大了财富占有上的贫富分化 ,并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 ,导至农民大起义爆发 ,唐王朝的腐朽统治遭到推翻  相似文献   
6.
许进品 《桂海论丛》2006,22(1):18-20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无产阶级对人类共同理想的解读,是生产社会化要求的推导,是对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扬弃,”是共产主义价值目标的“初级”表现。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只将土地作为一种生存的工具,称之为生产资料。经过30年的土地制度变迁,土地才由生产资料变成土地资产,又过了20年土地才具有了部分生产要素性质。从实践来看,土地制度变迁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将土地资产变成土地资本。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创作继承的民族传统,主要来自明清世情小说、晚清谴责小说和民国社会小说,表现在描写世态人情、写实性、结构散漫性、全知视角、含蓄笔法和通俗性等方面。其小说的艺术优长和缺失,包括狭窄的婚恋题村、平实琐碎的生活细节、松散随意的结构、说书人的叙述角度、微妙的隐喻和暗示以及通俗小说趣味,都源于她对上述中国旧小说传统的继承。旧小说成就了张爱玲的小说风格,也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了其思想价值和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9.
Rural land ownership reform in China’s property law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ith regard to rural land ownership,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such as absence of the subject of right, ambiguity of the definition of right quality, and imperfection of the taking system. To perfect the rural land ownership system in China, we should continuously take villagers’ groups and villages as the subject of collective ownership and affirm the right of the members of collective organiza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realize the value of land, the contractual management right should be deemed as a property right and allowed to be transferred. The transferability of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should be gradually established and the process of taking should be further normalized. Meanwhile, the farmers must receive sufficient compensation. The house site usage right is a special form of right of usufruct.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that property should be made best use of, the house site usage right should also be transferable.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权利制度存在所有权与所有制关系混同、使用权与所有权权能趋同、权利关系与权力关系混同、私法缺位和公法越位以及功能错位等问题,因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受到极大的挑战.以土地所有制与土地所有权相分离为原则,对现行集体土地所有制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土地价值形态上实行农民集体所有制,变农民为股东,实现公平的价值追求;在土地实物形态上建立"集体法人所有权"制度,变农民集体组织为集体法人组织,实现效率的价值追求,这是当代中国集体土地权利制度改革模式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