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移植过程中需要避免片面化和理想化的因素,沉默权实质上是证据规则的告知问题。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国不宜确立明示的沉默权制度,应建立适宜我国国情的“沉默”制度。  相似文献   
2.
喻中 《法律科学》2013,(5):21-28
在当代中国,法的现代性理论虽然已成为一个引入注目的学术板块,但是,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再审视。一方面,从现代性本身来看,它其实是一个虚构、虚拟的概念,而且已经异化成为一个符号化的图腾。另一方面,从现代性与中国法律、中国法治的关系来看,在历史上,法律移植虽然持续不断,但百年中国的法律移植与现代性无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性虽然有力地塑造了中国的法学理论,但它对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塑造能力相当微弱,真实生活中的法律与法治只能按照实践本身的逻辑来演进,现代性不足以牵引中国法治实践的方向。这两个方面表明,虽然现代性这个词的价值与意义不容全部抹杀,法的现代性理论依然只是一个虚构的理论神话。  相似文献   
3.
当陪审制以其"伟大的"民主的象征征服了渴望民主的世界人民的时候,各国纷纷效仿,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和大陆法系的参审制度.我国70年来不断努力想保留这张美丽的民主外衣,但结局是令人尴尬的,陪审制在中国到底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对立法监督的内涵进行了介绍,在对相关学说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对立法监督的对象和内容进行了总结;其次主要探讨了立法监督的价值,从法治、法律移植、立法质量三个角度剖析了立法监督的价值;最后指明了重视立法监督制度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税权"概念的法律思考--兼与张守文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税权的主体、标的和内容不具有同质性,难以总结出一般的特性和共性,只能对税权的各项子权利作个别的描述,所以无法将"税权"定位为所有税法权利的上位概念,而只能在非严格的意义上将其视为税收权利的简称.对任何法学概念,不管是借用概念还是固有概念,都必须严格界定其内涵与外延,不根据本学科内在发展规律的需要随意移植其他学科领域、特别是政治宣传领域的名词与制度,会造成学科理论基础的不稳定以及体系的紊乱,有碍于本学科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脑死亡标准中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 ,传统的死亡标准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更阻碍了有关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有学者提出脑死亡概念 ,国外也有相关立法 ,我国脑死亡立法也已进入实质性程序。本文对脑死亡的概念、意义、标准及国外的规定作了初步的阐述 ,并对我国的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浅论器官移植与罪犯权利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罪犯在器官移植中的权利是当代器官移植所面临的一个复杂的问题。器官移植中应注意保护罪犯的生命健康权、身体权和知情权。  相似文献   
8.
张明新 《思想战线》2006,32(3):80-92
无论东方西方,现代社会有其共性,所以应该充分重视西方法治化过程中形成的普遍性制度和有效经验;中国的法治建设有其特性,因此外国的经验不能代替中国自己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1980年代末开始,述评性学术翻译应运而生,以弥补移植性翻译的三种局限:难以应对文化背景的未及性,移植性翻译与学术研究之间的某种内在紧张,移植性译者缺乏消极自由.如果从解构主义路径突破这些局限,容易否定平等对话和重叠共识,导致话语霸权.基于构述法的述评性翻译有助于厘清翻译内容的文化语境,赋予翻译者更大的、合法的言说自由,发挥研究与翻译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0.
梁欣 《河北法学》2012,(8):87-88,89,90,91,92
通过对刑事诉讼模式概念的梳理提出区分理论模型意义上刑事诉讼模式和社会存在意义上刑事诉讼模式的观点,认为理论模型意义上的刑事诉讼模式只是一种研究工具,更具方法论意义;社会存在意义的刑事诉讼模式因其文化特质不同而各有其精神与灵魂,我们面临的制度移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诉讼模式与文化模式的结构找到了契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