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33篇
工人农民   25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52篇
法律   120篇
中国共产党   25篇
中国政治   88篇
政治理论   99篇
综合类   14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市场虽然发展很快,但问题不少。这个市场本身尚不成熟,物业管理纠纷不断发生,制度缺失依然存在。了解矛盾才能解决矛盾,不断的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使物业管理市场不断的规范。  相似文献   
2.
何平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4):173-178
许多学者在探讨南岛语民族的起源时,都认为这个民族群体与中国古代的越人有关系,还有人认为与越人和濮人都有关系。我的看法是,今天的南岛语民族的先民并不是直接源自中国古籍中提到的越人和濮人,只是与越人和濮人有着共同的祖先。在南岛语民族或广义的马来人这个群体中,体质特征较为古老的“原始马来人”形成较早,他们与濮人的祖先有密切的关系;而有着较高文化的、体质特征与壮侗语言诸民族相似的“续至马来人”则与古代越人的祖先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不能说今天的南岛语民族直接源自中国古籍中提到的越人和濮人。  相似文献   
3.
民政社团指的是由民政局直接主管的社团及民办非企业单位。通过对上海市民政局主管的社会团体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调查,发现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4.
陈学璞 《桂海论丛》2003,19(2):88-91
文化体制改革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要抓住机遇 ,理顺关系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 ,推进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体空间是经济和城市自然演化的必然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市群体空间呈现三大发展趋向:大城市的深度拓展与中、小城市的强势整合;城市群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并行不悖,交错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由纵向的中心地模式向对等结网的网络城市转化。当前加速我国城市群体空间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城市群规划对其发展的指导作用。以城市群体总体规划为基础,从调整结构和强化联系两个层面加强空间管理,加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教育是党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要办好党校研究生教育就必须明确其工作的着力点与创新路径。新形势下,党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一是以党校姓党为着力点,加强党校研究生的党性修养;二是以实践应用为着力点,强化党校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是以与时俱进为着力点,激发党校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其创新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把党校的特色凸显出来;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并实行分类指导和区分对待;三是以人为本,创新党校研究生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7.
ABSTRACT

The Dayton Peace Agreement ended the violence in Bosnia–Herzegovina, however, it also solidified antagonistic political identities leading to the creation of two social contracts: an ‘elite social contract’ involving primarily political elites of the main ethnic groups and an ‘everyday social contract’ involving ordinary citizens trying to manage a complex soci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first social contract is hegemonic, however, alternative, non-nationalist views are slowly emerging. Grassroots groups, the surviving remnants of inter-ethnic coexistence, the integrating pull of market forces and the presence of a large diaspora all constitute resources for the creation of a resilient national social contract.  相似文献   
8.
知识产权客体是一种多重构造体系,除涵盖知识产权处分客体(知识产权利益)以外,还存在知识产权支配客体(使用行为)与行为客体(抽象物)之分。就著作财产权而言,权利作用"焦点"的行为客体路径更多制造的是表述模糊的历史性概念,在权利边界的设定方式上难以限定,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著作财产权的权利作用"焦点"困境。著作财产权的支配权能并非指向独占之作品,而是限制他人对作品的某些使用行为。支配客体(使用行为)路径始终贯穿于著作财产权的权利作用"焦点"思路当中。在反思著作财产权的支配客体,对使用行为进行定性与价值判断时,应避免时下"合理使用"原则、"三步检验法"传统规则的价值偏向与闭合趋势。使用行为的"商业性"和"公开性"(即"公"、"私"区分)作为"合理使用"原则、"三步检验法"等使用行为定性及价值判断基准仍具有重要的补充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This article links the literature on the Europeanization of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CSOs) with the literature on the contribution CSOs can make to democracy in the EU. To do so, it asks which are the pull factors that support CSOs’ Europeanization: are they mostly strategic and linked to where law-making and the money are? Or are they likewise linked to a desire to contribute to EU democracy? To explore this question, the article looks at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and anti-poverty groups and combines fresh qualitative with quantitative data.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we need to distinguish strategic Europeanization, on the one hand, from the identification with supranational democracy, on the other. They also show that the most Europeanized organizations need not be the most interested in EU democracy, whereas organizations with a comparatively low degree of Europeanization can still be interested in EU democracy.  相似文献   
10.
While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empirically mapping and analysing a variety of interest group activities in the last decade,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to conceptual work that clearly defines and distinguishes different forms of policy engagement.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is endeavour by develop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explicitly links currently available measures of the policy engagement of groups to the distinct concepts of group involvement, access and prominence. It argues that greater conceptual clarity will lead to better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sub‐field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interest groups in political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