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04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33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立足于言语识别技术的应用现状,在梳理我国言语识别技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言语识别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着重加以解决的几个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时代精神,对道家提出的"自胜者强"的思想系统地进行了新的诠释.对于塑造现代企业家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思考--以中国宪法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泉 《思想战线》2004,30(3):26-29
法典修改是一种修辞现象,又是一种言语行为,更是一种语用修辞活动。哈贝马斯规范语用学理论(言语行为双重结构论)与陈望道"修辞学的功用观"均对法典修改有积极意义。中国宪法文本修改这一修辞现象和言语行为表明,法典修改可作为语用学与修辞学"联姻"的一个中介。考察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理据,有助于推动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有助于语用学、修辞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京 《思想战线》2003,29(1):55-60
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定义以及语言实践、言语行为、指引性和参与性等理论方法的研究视野加深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把语言视作一种交际工具、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文化实践 ,即一种行为形式的语言观 ,使得这门边缘学科能够创造性地继续影响它所吸收养分的人文社会学科 ,同时对我们理解语言对于人类的意义有其独特的贡献。语言人类学是人类学背景下的语言和言语研究 ,是把语言作为文化源和言语作为文化实践的研究 ,是语言学的一种人类学阐释。  相似文献   
5.
主体建构性和主体行为宣成性--一种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后现代女权主义以解构主义为目的,放弃了对女性解放具体目标的追求,尽心去解构父权制及男权思想导致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性别规定性、主体建构性、主体行为宣成性等理论观点,希望通过打破一些诸如性别、阶级等重要界线,来消除性别不平等.本文试对后现代女权主义这些理论观点、主要代表人物及不足等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后现代女权主义有一个较为深入和准确的把握,推动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语用学是从微观、语言的层面分析和把握法律推理的新视角。在语用学规范性视域中,法律推理是一种融合话语行为、命题行为和语用行为的交互言语行为。其中,"说者"与"听者"都是法律推理主体;达成合理共识是法律推理的目的和原动力;遵守合作原则是法律推理语言有效性的保证。语境通过语言选择的"装扮"来影响法律推理,是影响话语权分配、共识达成及合作原则遵守与否的关键因素。改善语境是发展法律推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曾坚  李雪华 《河北法学》2006,24(6):84-87
言谏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御史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两翼.其咨询、规谏的职守和作为,凸显出自己特有的光彩,给古代封建专制政体注入了一股难能可贵的活力.拟就我国古代言谏制度的源流演变及其实施、得失进行探讨,以对当代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提供一定的史鉴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审判实践对于名誉权以及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平衡存在较为明显的困境。在名誉侵权案件中现行诉讼规则和司法解释并没有将同样重要的言论自由权纳入保护的范围。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在权利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紧张关系,其冲突的诉讼规则必须在举证责任分配、权利配置方式等方面平衡宪法性的言论自由与民法视野中的名誉权。  相似文献   
9.
The paper addresses an ingenious way by which Chinese netizens manage to reach their intended audiences under the radar of censors surveying the Internet in China. One specifically Chinese social use of language in this respect is the option to express criticism by using inoffensive characters that share the same or similar pronunciation with politically sensitive phrasing. We identify this type of expression as homophone phrase substitution (HPS). The device has been part of Chinese since ancient times under the name political metaphor. We address the main constraints at work in HPS, especially the role of voice (prosodic contour) that guides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divergent kinds of aboutness. Leaving aside its critical func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by contrasting HPS with verbal irony, metaphor, and Australian rhyming slang, and by drawing on semiologie and semiotics, indirect speech acts and implicit deixis, we suggest that this linguistic option throws new light on the semantic/pragmatic distinction.  相似文献   
10.
从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至今,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已成为人们获取各类信息和发表言论的重要途径。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通过法律划定了网络言论的边界,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制不但没有扼杀言论自由,反而成为网络言论自由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当然,我国的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