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义后利,存荣去辱”是中华传统荣辱观的主流;“知耻而后勇,处逆境而自强”是中华传统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荣辱观在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传统荣辱观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民族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思想,为解决当前民族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指明了具体方向,找到了着力点,找准了突破口。民族高校应紧抓这个机遇,开创民族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The understanding of terrorism should be expanded to encompass the types of violence most often experienced by women, such as rape. Pakistani men, soldiers and civilians have used rape as a strategy of terrorism against Pakistan's women, particularly those who dare to transgress existing social hierarchies or who belong to stigmatized social groups. Moreover, the complex and sometimes contradictory set of criminal, Islamic, and tribal laws on rape and ‘honour killings’ give women little recourse against gender violence and even permit their re-victimization.  相似文献   
4.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增强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紧紧抓住“知、情、意、信”四个环节,充分调动大学生个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努力开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按此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其内涵、把握其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社会共识,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关注民生问题,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人民群众自觉接受。  相似文献   
6.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存在着一定范围和层面的荣辱失范,这虽然不是主流,但问题也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普遍认同的强调适度消费的节俭观,实质上是一种中庸之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进取型节俭观,对于现实的经济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荣辱观是邓小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邓小平荣辱观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立足于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荣,邓小平大力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立足于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荣,邓小平大力倡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立足于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荣,邓小平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和活的灵魂。邓小平荣辱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经验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民法通则》关于荣誉权的规定受1961年《苏联民事立法纲要》第7条的影响。但从作为人格权理论源头的罗马法的actio iniuriarum,到对人格利益保护持不同态度的法国法和德国法,以及深受德国法影响的前苏联法,均将honour作为人的主观自我认知。Honour强调了人在自我认知上的差异性。在当代,honour这种差异性人格利益逐渐让位于强调平等性的人格尊严(dignity)。在大陆法系法律语言环境中,honour从不是以"荣誉称号"为内容的人格利益,《民法通则》关于荣誉权的规定缺乏比较法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