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法律   10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广泛软组织损伤肾肌红蛋白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肌红蛋白对挤压综合征肾功能损害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法医病理学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方法和LSAB免疫组化方法,对22例生前有较广泛肌肉软组织损伤的人尸体肾脏组织(损伤组)进行肌红蛋白检测,12例无上述病史的人尸体肾脏组织作对照(对照组)。结果损伤组有8例肾远曲小管及集合管管腔管型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均见于伤后36h至10d死亡者;有7例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腔缘附近的胞浆及腔面肌红蛋白阳性或强阳性,最早见于伤后8h死亡者,伤后24h至48h死亡者最为显著;余9例未见上述改变。对照组12例上述部位均为阴性。结论肌红蛋白管型堵塞肾小管和肌红蛋白对肾小管上皮的直接损害是挤压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的重要病理形态学基础,两者对挤压综合征的法医病理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挤压损伤—挤压综合征的病理,生理,生化改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参阅国内外有关挤压损伤一挤压综合征的文献,着重从生理、生化、病理方面阐述挤压损伤一挤压综合征发生发展规律,法医诊断挤压综合征的常规方法及研究新进展,为法医工作者今后进一步研究挤压综合征提供了一个较全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早期心肌挫伤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机械式弹性拉力打击器,以10.0m/s速度冲击犬胸骨心前区,建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伤后2~5分钟、30~60分钟、3小时及5小时心肌挫伤组织中Mb、CK-BB及CK-MM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心肌挫伤后2~5分钟检出心内膜下肌层已有重度心肌Mb脱失及中度CK-BB、CK-MM脱失,并沉积于心肌纤维间,同时吸收入血。随着伤后时间延长,挫伤区三种物质脱失加重,但间质中沉积量减少乃至消失;(2)波浪变心肌中也可见三种物质的轻度脱失;(3)同一心脏中不同部位心肌的损伤程度不同、证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可发现心肌挫伤性损害。心前区受到相当程度的钝力冲击后心脏不同部位损害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周伟  王斐 《法医学杂志》1997,13(3):133-134,137
本实验按Selye法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早期心肌梗死模型;又经颈外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冠状动脉痉挛模型。按心肌不同缺血时间(25min、1h、3h)及对照组将以上各模型均分成四组.每组均取心关部及其相邻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链霉菌素-生物素-肌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LSAN-Mb染色)。结果表明:心肌梗死25min即可见左心室前壁心内膜下心肌条片状Mb缺失,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条片状缺染区向外层心肌扩展;冠状动脉痉挛组呈多发性、小灶性Mb缺失,右心室Mb缺染灶多于左心室,且Mb缺染灶多围绕冠状动脉周围,或沿一支冠状动脉之各分枝是葡萄串样分布。可见大鼠早期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肌Mb缺失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特点.故LSAB-Mb法可望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肌缺血提供客观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失血即刻死亡心肌超微结构,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应用电镜、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形态计量分析等方法和技术,观察失血即刻死亡时家兔心肌超微结构、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肌红蛋白(Mb)脱失的变化特点。结果发现,失血即刻死亡时家兔心肌细胞轻度水肿,肌原纤维普遍强度收缩,肌节缩短,Z线增粗,心肌细胞内SDH活性明显下降,Mb轻度局灶性脱失.  相似文献   
6.
肌红蛋白降解与人体死亡时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人体死亡后骨骼肌中肌红蛋白的降解水平,探讨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分别于人体死后0、4、8、12、24、36、48、60、72h取骨骼肌,置于室温25℃,在不同时间点抽提蛋白质,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肌红蛋白,随后利用生物电泳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结果肌红蛋白随死后时间逐步降解。结论肌红蛋白降解的检测可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7.
Li G  Lu JB  Yao QS 《法医学杂志》2003,19(1):18-21
目的探索法医病理学诊断广泛软组织挫伤、挤压综合征致死案例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采用大鼠广泛软组织挫伤模型和人体挤压综合征致死标本,对器官进行HE染色、肾肌红蛋白HSP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 结果肾肌红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60%、75%、95%;心肌、脑组织阳性染色率为90%;广泛软组织挫伤短期内死亡的大鼠肾电镜观察,可见多种组织细胞病理改变致使毛细血管腔狭窄、闭塞等。结论建立了较理想的大鼠广泛软组织挫伤形成的挤压综合征动物模型;为此类研究积累了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病理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大鼠尾静脉滴去甲肾上腺素(20μg/kg/min)后,分别于即刻、7天、30~90天杀死取材,用病理组织学、肌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心肌损伤。结果:早期可见心肌多灶性坏死、肌红蛋白缺染、肌原纤维断裂溶解,似冠状动脉无阻塞性心肌梗死;中后期可见心肌灶性萎缩及疤痕形成、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新生胶元原纤维伸入坏死心肌内,类似早期心肌病图象。  相似文献   
9.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9例被尸检的人肾组织进行肌红蛋白检测,其中生前有广泛软组织损伤的损伤组22例,冠心病猝死组15例,并用12例无上述病史的人肾脏组织作对照.结果显示损伤组有8例(8/22)远曲小管及集合管管腔内管型呈肌红蛋白阳性或强阳性;冠心病猝死组有3例皮质肾小管内管型呈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说明肾肌红蛋白检测对挤压综合征(crushsyndrome,CS)死后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早期心肌缺血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ing M  Meng XZ 《法医学杂志》2004,20(1):15-17,F003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早期心肌缺血诊断的灵敏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正常心脏、心肌梗死及其它怀疑有心肌缺血的心肌细胞内H-FABP和肌红蛋白(Mb)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的缺失,心肌梗死组均出现明显的缺失,9例可疑心肌缺血病例中有3例出现H-FABP明显的缺失,3例出现可疑缺失,有4例出现Mb明显的缺失,2例出现可疑缺失,说明H-FABP可用于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结论H-FABP用于诊断早期心肌缺血具有较好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