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39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梅湘 《现代法学》2006,28(4):122-128
被害人的知情权是被害人行使其他诉讼权利的逻辑前提,是诉讼民主的重要体现,亦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国际公约及其他国际性文件和法治发达国家都对公民的知情权及被害人的知情权都作了明确规定,有的国家甚至将其上升到宪法的高度。我国刑事被害人享有一定程度的知情权,但权利告知规则仍不完善,被害人对案件的进展、诉讼结果以及刑罚的执行情况缺乏知悉途径,知情权的实现缺乏保障机制。立法上应对其作相应完善。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告知义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告知义务是国家赋予国家机关(含警察、检察官及法官)告知被追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相关的事实、理由及权利的义务,是国家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承担的关照、帮助被追诉人实现其权利的一项特别义务。设定国家机关的告知义务,有利于保障被追诉人充分行使其权利。不论是国际公约还是一些法治发达国家都有关于告知义务的明确规定。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告知义务的规定相对简单,应参照并借鉴国际公约及西方法治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予以修改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Considerable research has documented that global perceptions of proceduralv fairness are associated with reductions in relative deprivation (RD). Less research has examined the specific process elements that lead individuals to perceive procedural fairness. In view of this, several researchers have suggested that providing advance notice concerning a negative decision increases perceived justice and thereby lowers levels of RD. Unfortunately, the evidence for this causal relationship is currently limited and is based upon a small number of correlation and role-playing studies. Thus,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on two experimental studies that investigate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dvance notice and RD. Findings in Study 1 showed that advance notice impacted the cognitive aspects of RD but not the affective or behavioral aspects. However, some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were identified. These were corrected and a secon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his time advance notice lowered both th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aspects of RD but still did not impact the behavioral measur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yler's (1987) group value model.  相似文献   
4.
蔡虹  邓沁婷 《河北法学》2020,38(5):66-78
《异议复议规定》第30条作为预告登记权利人提出案外人异议的审查依据,因其中"排除异议"及"符合物权登记条件"在解释上易生歧义,致实务适用意见不一。依执行理论,除所有权外,何种权利始可排除强制执行,应依实体法之性质、效力及执行目的或方法确定。经预告登记之权利并非实体权利,其性质应为兼具物权性、债权性及从属性的请求权。目前,我国预告登记在强制执行中的效力,立法未臻明确,但结合我国预告登记实体法之"再处分禁止效力"及"不动产登记簿冻结效力",藉由目的解释,应将《物权法》第20条第1款之"处分"进行扩张,使其效力覆盖强制拍卖、变卖等"处分"性执行措施。而案外人据以《异议复议规定》第30条提出异议的,法院不应适用于商品房预售合同备案登记、网签及受让物权预告登记以外的其他预告登记之情形,其"符合物权登记条件"之确认,应参照预告登记转本登记之理论,采实务通说之标准,具化为满足合法有效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已办理预告登记及支付全部价款或依约定支付价款之要件。  相似文献   
5.
预告期作为劳动者辞职或用人单位预告解雇的期限,其性质的阐明关乎实践中诸多问题的厘清。在肯定预告解除权为形成权的同时,认可预告期"始期说"的内在性质,在"程序说"与"条件说"的外在性质辨析,在法律、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关于预告期规定的选择中不囿于现有学说,在适当倾斜保护劳动者利益以及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同时,提出区分预告解除主体,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适用。  相似文献   
6.
雇员向媒体或有关监管部门"吹哨",可以及时制止公司违法甚至侵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起到减轻政府监管压力的作用。但是雇员的吹哨行为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却违背了对公司的忠诚义务。雇员"吹哨"的正当性源于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利,并保护公众利益。如何规范雇员吹哨,控制雇员吹哨的副作用,是我国法制建设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员工"吹哨"实现社会有效监督的关键在于依法明确各项权利行使的边界。雇员吹哨的动机及实现的社会效果都是衡量这一边界的重要因素。通过相关配套措施的构建引导雇员在边界内理性"吹哨",从而真正实现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阳庚德 《政法学刊》2009,26(1):34-38
登记是海域使用权变动中的公示方法,其公示的是海域使用权的权属状况或者海域使用权的不复存在。“海域使用权公示”和“海域使用权享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基于法律行为导致的海域使用权变动,登记公示是海域使用权享有的要件。但海域使用权公示的效力还有登记对抗、未登记不得再处分两种。海域使用权登记制度中应该增加异议登记和预告登记两项制度。  相似文献   
8.
不动产物权预告登记制度是大陆法系物权法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从而维护市场秩序。我国《物权法》借鉴大陆法系这一法律制度的成果建立了不动产物权预告登记制度,但是该制度在适用范围、程序启动、效力界定、与本登记的衔接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因而提出完善之道非常紧迫。  相似文献   
9.
司法认知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认知是指法院对待证事项无需当事人举证证明 ,由法院作为职务上的事项予以认定并作为裁判或证明其他事实的依据。近现代的司法认知与证明责任一样是从古罗马法中逐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我国民事诉讼法应结合我国司法实践 ,并借鉴国外立法以完善我国司法认知立法。  相似文献   
10.
薄弱的证据法传统和并不浓厚的证据法意识使我国证据法的发展必须从本土之外寻找启迪。司法认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我国证据法学者的研究视野。该制度能兼顾诉讼公正与效率,强化司法在一国政治及社会体系中的平衡器地位,弥补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缺陷,因而对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