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法律   5篇
中国政治   4篇
综合类   4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老子>都是儒道文化的元典,二书有关"道"、"器"关系的论析更是儒道文化中心的中心、关键的关键.<易>、<老>二书都是将宇宙三分的无形之道、有形之物、人为之器.它们一个对"器"是肯定的,一个对"器"是否定的;一个主张与自然并列,另外创造一个与自然同等辉煌的世界;一个主张向自然归依,实现与自然的兀然同化.  相似文献   
2.
哲学是可说的 ,语言虽不能被运用于本体世界 ,但语言能在可说的东西与不可说的东西之间显现出一条界限 ,因而人在超越现象 ,追问本体的过程中 ,不能不借助语言之梯。哲学是不可说的 ,哲学追问本体 ,关涉包括自身在内的全体。而语言的逻辑本性使得任何一种语言系统都不可能表达世界的全部 ,作为哲学表达主体的现实的个人永远会面对一个不能言说的本体。可说 ,又不可说 ,是哲学的永恒矛盾 ,也是其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吉玉泉 《河北法学》2004,22(3):16-20
对法治社会理想的分析是置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型期即 19世纪中叶至两次世界大战前后 ,资本主义主流社会发展进路中面临的困境及对困境的突破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主流社会的法治社会理想的出现和实践进路是社会矛盾的历史冲突中现实的选择。中国法治社会理想的建构和实践同样不能背离中国的国情和历史 ,而亟需解决的问题则是国家和法价值观念的重构。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对高职教育下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主体性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主流的大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刑罚学中关于惩罚的研究范式仅囿于"惩罚为了什么",实际上,应该对惩罚的本体即"惩罚是什么"作出深入分析。惩罚是国家基于报应主义或功利主义的立场,对被判定为有罪的人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痛苦的一种方式。当人类进入到近现代社会后,惩罚则由一种方式转变为一种机制时,监狱惩罚便由此承担了其历史赋予的重任。监狱惩罚是对惩罚的现实兑现,是通过时间、空间和制度等安排实现对惩罚的物化。监狱惩罚的法律属性从历史和逻辑出发都可以定性为监狱的本质机能,而改造机能只能为次生机能。  相似文献   
6.
本体是作为本质、本原之体,它不能在世界中存在。逻辑的本质乃是事物演化本身决定的关系。为了研究的需要,逻辑学要设定某对象在一个概念框架中存在与否,但这种设定本身并不具有本体论地位。  相似文献   
7.
高在敏  陈涛 《法律科学》2005,23(5):28-38
法律行为在近代欧洲的率先出现,客观上至少是由欧洲历史发展中拥有的四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其一是商品经济之由来已久且最终进化为市场经济;其二是民主政治之贵为传统并最终得以大力普及;其三是个人自由思想之根深蒂固且最终演化为一种主义;其四是“以人为本,一体三维”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既源远流长且更属于真正的先进文化。而这些因素之在中国古代却既未发生且绝对不可能发生,从而表明主张中国古代就有法律行为之说,自始至终只能是指鹿为马式的肆意编造。  相似文献   
8.
“人性恶”与法治——一个形而上学的视角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里赞 《现代法学》2001,23(3):31-37
本文以形而上学的视角 ,探讨了对人性的不同判断可能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人性恶”的理论前置与近代西方法治文明之间的关系 ,并且指出 ,我国的法治前景能否可瞻可欲 ,关键在于能否以历史为鉴 ,以先进为师 ,充分认识人性之恶 ,在制度安排 ,首先是政治架构的安排上以防恶为首要。  相似文献   
9.
没有物质形态文学便无法作为现象存在 ,文学的物质形态对文学本体会产生重要影响。构成文学物质形态的真正因素是语言。文学语言是一种一体双向的意象语言 ,它以话语方式出现 ,能用生动的感性外观和丰富的理性内蕴体现文学的审美本质 ,其根本特点是能够唤起人们对具象的直感 ,同时又使语义不断拓展 ,最终通过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之与非文学语言拉开明显的距离。深入探究文学物质形态与文学语言 ,对于正确理解文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犯罪心理哲学研究的新思路 ,是在大幅调换常规研究角度的基础上 ,用一种深进犯罪主体内的视野来观察、探讨、诠释、认定犯罪心理哲学现象 ,以寻觅犯罪主体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基本规律 ,从深远的意义上来回答犯罪心理的宏观起源、发展路径、动力机制、能量转换 ,由此自总揽的高度去深刻地把握犯罪心理现象的方法论精神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