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7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68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检测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机体血中IgE类抗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豚鼠体内的IgE类抗体。结果显示:休克组血清中总IgE的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用青霉噻唑蛋白(Penicilloylated Protein)作包被抗原,检测特异性IgE,以阴性参考血清的平均光密度加3个标准差作为阳性判断标准,发现过敏性休克动物血清中特异性IgE均呈阳性反应。本研究还发现:休克组动物在休克前、后特异性IgE间的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虽然休克后特异性IgE略下降,但仍明显高于阳性标准。本研究认为:IgE量的变化与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关系应是:体内IgE升高并不必然导致过敏性休克,但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甚至导致死亡,应是IgE,特别是特异性IgE出现和升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离不开政治因素的讨论。作为政治因素的核心,国家自然应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应建立国家经济学,把政治观念与新古典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探讨经济发展的源泉,揭示经济发展规律,研究经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过敏性休克死者利多卡因血药浓度及其与死因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对使用利多卡因麻醉术中各项指标均正常的8例术中因利多卡因过敏性休克死者的血液和11例顺利完成手术患者的血液进行利多卡因浓度的检测,对比分析两者结果。结果 8例死者利多卡因血药浓度(1.61mg± 0.45mg/L)低于11例正常患者利多卡因血药浓度(2.44mg±0.47mg/L)。结论利多卡因过敏性休克死者血药浓度在正常值范围内,与发生过敏性休克致死无关。  相似文献   
4.
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的案例在法医学实践中常有发生,然而由于缺少特异的病理形态学指征,导致过敏性休克死亡的法医学鉴定面临一定的困难。IgE作为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关键介质,其死后生化学检测对过敏性休克死亡案例的法医学鉴定具有辅助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血液等检材常受溶血等死后变化因素影响,尤其我国尸体保存以冷冻为主,溶血程度更加严重,对IgE等生化学指标的检测造成极大干扰。本文就目前IgE死后生化学检测的研究现状、生物学检材的选取及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并对现实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方法,将技术冲击和非技术冲击对中国劳动就业的动态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劳动就业对正向技术冲击的反应为先立即下降,随后持续上升并回到初始状态,而对正向非技术冲击的反应呈现出在一定时期内先升后降的驼峰形特征,且具有短期效应;生产率水平对技术冲击的反应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持续上升的驼峰特征,且具有长期效应,而对正向非技术冲击的反应为先立即上升,后持续下降回到原状态,且具有短期效应;劳动就业波动的根源是由技术冲击和非技术冲击共同引起的,两者都起到一定作用.这些结论对我国当前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劳动就业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过敏性休克死亡机体内白三烯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研究采用反相洗脱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青霉素和血清过敏休克致死机体中自三烯(Leukotrienes,LTs)。(1)过敏休克前血中未检出LTs的任一组分,休克死亡后检出LTB_4和LTD_4。青霉素过敏血中LTB_4含量是10.10±4.76(ng/ml),LTD_4是26.75±6.55(ng/ml),未检出LTC_4和LTF_4。(2)正常动物肺,脾和肾中均未检出LTs。过敏休克的肺,脾和肾中不仅检出LTB_4和LTD_4,而且在不同脏器中呈规律分布。青霉素过敏肺中LTs_4是23.75±3.80(ng/g),LTD4是58.58±11.39(ng/g))未检出LTC_4和LTE_4。脾中仅有LTB_424.36±3.62(ng/g)。肾中仅有LTD_12.17±2.55(ng/g)。(3)过敏休克致死机体置室温6或12h,或置冰箱48h再测LTs,未见明显变化。(4)青霉素和血清诱发的过敏休克中,LTs的增加和分布是一致的。本研究提示:LTs含量和分布的变化是过敏性休克所共有,可为过敏性休克急死的法医学死因检定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无电流斑电击死与有电流斑电击死的主要区别在于肢体触电部位有无电流通过时形成的烧伤 ,而死亡机理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8.
采集屠宰母牛卵巢和输卵管中的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受精卵继续在体外培养。将发育3 d的牛胚胎于42℃下分别培养0.5、2.0和4.0 h,与对照组(39℃)牛胚胎相比,接触最高热应激(42℃,4 h)处理的胚胎,约50%的胚胎发育速度明显下降。而处理组牛胚胎发育到第9d的囊胚数、细胞数及内细胞团与滋养外胚层比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温度升高对牛囊胚期胚胎的发育没有明显损害。对9 d的囊胚进行基因性别分析发现,正常体外培养的雄胚发育快于雌胚,而在发育第3d受42℃热应激后,到囊胚期生存的胚胎性别比率发生改变,雌胚比率高于雄胚,表明雌性胚胎比雄性胚胎具有更强的抗热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9.
过敏性休克豚鼠血浆咽喉肺组织中P物质的观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过敏性休克法医学鉴定的诊断指标。方法制备豚鼠过敏性休克的动物模型,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浆中P物质浓度;免疫组化SABC法和BI-2000图像分析系统对咽喉和肺组织的P物质免疫反应进行染色观测,计算阳性指数(PI)。结果与对照组含量(87.70pg±7.60pg/μl)相比,过敏性休克豚鼠血浆中P物质含量 (131.01pg±18.93pg/μl)增加,其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呼吸道内P物质免疫阳性反应增强,实验组咽喉和肺组织PI值分别为63.59±14.51和55.98±14.8,对照组咽喉和肺组织PI值分别为33.32±8.04和20.51±6.76, 两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P物质在过敏性休克豚鼠血浆浓度增加和呼吸系统组织中免疫阳性反应增强,可能有助于过敏性休克的法医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10.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adjustment of offenders from shock incarceration programs (boot-camp prisons) during community supervision over a 1-year followup period in five states. Their performance is compared to comparison groups who were eligible for the shock program but did not attend. An index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positive activities of offenders. The results provide little conclusive evidence that the shock incarceration program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offender behavior. The data do suggest that supervision intens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offenders' activities during community supervision.This investigation was supported in part by Grant 90-DD-CX-0061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to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Points of view in this document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present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paper was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cademy of Criminal Justice Sciences, March 1994, Chicago, Illino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