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法律   8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转型时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型刑事案件和复杂的侦查工作局面,公安机关如何正确理解、适用法律,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做到合法、合理地扣押冻结及妥善处理刑事涉案财物,是公安机关当前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欧洲国家在适用不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方面有着比较成熟的做法,为了保障被追诉人此项特权的有效性,具体从如下三点着手:其一,将此特权的适用领域拓展至行政法领域。其二,对秘侦措施中的隐秘探话进行必要的限制。其三,对刑事扣押对象进行必要的限制。我国新刑事诉讼法也确立了此项特权,但与之相关的立法存在冲突,有关的配套制度付之阙如,严重影响了被追诉人此项特权的有效性,需要借鉴欧洲人权法院的做法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毒品公开查缉是指执法部门根据查缉毒品的需要,依法采取的以公开方式在边境地区、交通要道、口岸、山间通道、收费站以及飞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货运物流场所对来往人员、物品、货物、交通工具进行检查、盘查以及现场处置等措施,以期查获毒品、易制毒化学品、毒品原植物、种子及其幼苗的一项专门工作。公开查缉的基本任务是预防、发现、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将走私渗透入境的毒品堵截查获在辖区内,努力减少毒品内流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同时开展双向查缉,堵截易制毒化学品非法走私外流出境。  相似文献   
4.
在韩国,对金钱债权1的执行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对债权的押留阶段和现金化阶段。在金钱债权的押留阶段,韩国主要利用押留命令限制第三债务人对债务人清偿,同时禁止债务人对该债权的处分和领受。在金钱债权的现金化阶段,韩国主要利用推寻命令和转付命令对被押留债权进行现金化,将被押留债权转化为金钱,用所得价款清偿执行债务人的债务。我们需要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和借鉴韩国关于金钱债权执行制度的法律规定和相关实务经验,不断完善我国关于债权执行制度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的强制执行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玲  夏蔚 《现代法学》2002,24(6):148-151
加拿大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加拿大对民事判决的执行由各省制定的强制执行法令来调整。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加拿大强制执行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操作程序 ,包括登记生效判决、执行令的申请、询问债务人、收集债务人财产的途径、不得执行的财产范围、扣押、对债务人的监禁及对债务人恶意转移财产的补救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飞车抢夺"的刑法定性问题应当从广义的"飞车抢夺"和狭义的"飞车抢夺"两个层面展开。广义的"飞车抢夺"刑法定性应当注意行为性质转化以及事前、事中、事后的附加行为因素对"飞车抢夺("狭义的)刑法性质上的影响;狭义的"飞车抢夺"的刑法定性应当考虑"飞车"对"抢夺"刑法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篡夺公司机会的禁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禁止篡夺公司机会是英美公司法的一个重要理论 ,我国公司法在此方面尚有缺失。确立我国的禁止篡夺公司机会规则 ,应比较、分析、吸收美国两大最具代表性的理论的有关观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增多,收集计算机数据类证据成为侦查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这类证据的特性,保护计算机数据成为收集证据的重要环节,而使用扣押措施不能迅速、有效地保护计算机数据,同时可能严重侵犯他人权利。欧洲委员会《关于网络犯罪的公约》中规定了现存计算机数据的快速保护措施,是针对计算机数据进行迅速保护的特殊调查措施,与我国相关的强制网络服务提供者记录和保存信息的规定相比较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我国相关立法中应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9.
侦查阶段程序性违法情况比起诉、审判阶段更为严重.公安机关对违反侦查程序行为的制裁,更多是将视角集中在严重侵犯他人实体权利的程序性违法行为,并以实体权利的损害作为追究法律责任的基础;而公安人员侵犯他人诉讼权利的程序性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裁.同时,由于侦查过程的封闭性,受侵害人在整个过程中都处于被动甚至失去人身自由的地位,很难收集到证明侦查人员程序违法的证据,也造成了实践中"违法多、举报多、查处少"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A paradigmatic aspect of a paradigmatic kind of right is that the rights holder is the only one who can alienate it. When individuals waive rights, the normative source of that waiving is normally taken to be the individual herself. This moral feature—immunity—is usually in the background of discussions about rights. We bring it into the foreground here, with specific attention to a recent U.S. Supreme Court decision, Kentucky v. King (2011), concerning search and seizure rights. An entailment of the Court's decision is that, at least in some cases, a right can be removed by the intentional actions of the very party against whom the right supposedly protects the rights holder. We argue that the Court's decision is mistaken. The police officers in the case were not morally permitted, and should not be legally permitted, to intentionally create the very circumstances that result in the removal of an individual's right against forced, warrantless search and seiz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