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明是我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我国传统民俗中,清明具有节气兼节日的双重身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按照各自的习俗或扫墓祭奠亡故的亲人,或踏青旅游,或植树、放风筝、荡秋千。总之,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走进大自然,尽情享受春天的阳光、青草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清明节已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和文化标志。传统的清明节的一些内容,如禁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经验框架,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具体的生产、生活经验构成了二十四节气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内容与形式的自由结合产生了既有普遍性、又有地方性的二十四节气知识。二十节气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自由结合关系,使其传播有着超空间性,传承具有超时间性。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知识,歌谣、谚语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与传承方式。在当代社会,各种传统的节气歌作为文化遗产已经得到或者应该得到保护,但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了大量新编节气歌。这说明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经验框架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实用功能,而且歌谣、谚语仍然是其主要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3.
“清明”一词最先只是阴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节气的称谓,据汉代《孝经纬》所载:“冬至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汉代另一书《三统历》描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到了明代,有《山堂肆考·时令》明确指出清明这一称谓的来由:“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清明节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古时清明节的节期很长,前和寒食节(清明前三天)后和上巳节(俗称三月三)相连。从禁火冷食、祭祖扫墓到踏青郊游、娱乐活动逐渐演变丰富起来。清明节于1935年由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相似文献   
4.
冬至,也叫冬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节气之一,古时把冬至视为“亚岁”。民谚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冬至这天,许多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吃馄饨。北京还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冬至时几乎家家户户吃饺子。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3,(3):32-35
中医养生学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意思是说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的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春时节,专家指出,养肝护肝要从饮食、起居、锻炼和情志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章虹宇 《今日民族》2011,(11):29-29
立夏,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夏季之始。到了立夏节,我国各民族都会举办不同的活动。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的白族过立夏节又别具特色,除举办赶雀护田、开镰刈麦和“钓龙”送春等民俗活动外,还要吃花粥、饮花酒和喝立夏茶。  相似文献   
7.
《人大建设》2014,(10):55-55
<正>霜降由来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向冬季的过渡节气。2014年的霜降是10月23日。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随着霜降的到来,不耐寒的作物已经收获或者即将停止生长,草木开始落黄,呈现出一派深秋景象。《月今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树叶枯黄,片片  相似文献   
8.
, 《侨园》2013,(1):42-45
提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规律.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冬至到小寒、大寒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在此期间应注意养生"冬藏".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这一天中国北方有吃饺子、南方有吃汤圆的习俗.自这天中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  相似文献   
9.
立春的温情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7,(5):108-108
前不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会议第11次常会上,中国"二十四节气"通过审议,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气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金石 《江淮法治》2013,(10):58-59
谷雨这个节气永远属于农人们,一头牛,一张犁,一把锄头,就能让整个春天开张营业。乡间,谷雨是个弄情的高手,它一到,天地间满是爱的因子。过了清明,不知从哪里来的雨,没头没脑地在乡下飘着。早晨,它们在飘;黄昏,它们在飘。有时夜里睡醒,还能听到它们在瓦檐上暧昧地说话,细细碎碎的,让人猛地产生一丝白天不曾有过的想法。最可人的是阳光中的雨——明明是鲜活亮丽的太阳照着,却从天的一隅掉下了些雨丝,好像是晴朗的天空被人戳了一些零星的小洞,雨无意中漏下来似的,让人没来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