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6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乔 《法制与社会》2011,(32):14-15
本文对我国自封建社会就形成的官本位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全面阐述了官本位形成的原因及对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提出了人本位的概念以及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经历着曲折不易的构建过程,从争议到认可,再到近年来,其法律地位得到普遍的认同。学界对经济法的理论和价值均有研究,但即便如此,对经济法价值的探究却仍然具有较大争议,根本原因在于其上位指导理念的缺位。基于此背景,本文通过对经济法人本位理念、均衡的经济秩序理念以及社会责任本位理念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经济法的价值,以期对学界的理论研究略尽绵力。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本位观念,完整的价值本位观念应由主体和客体两个核心概念来构成。人类的价值思考早于人类的哲学思考,原始先民从价值主体来看,崇尚家族本位;从客体来看,崇尚人的自然力。“家族—自然力”本位的生成就是人本位价值观念的萌发。  相似文献   
4.
5.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的新论断.坚持人本位既是注重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人本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属性的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反思,也是时代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人与法在“本位与工具”视角上形成了“法本位”法理命题。法律在其“工具性”上,首先是“以人为本位”,即人与法在本质层面上是“人本位一法工具”的“原生关系”;进而,在法治社会,法律又在其“权威性”上,升华为“法本位”,即人与法在运作层面上是“法本位一人工具”的“转换关系”。法律的至上权威,需要权力授权渊源上的民主性强力支持。当然,在立法和本质层面上的“人本位”永不能被替代。有了“法本位”这一“人本位的有效化身”,则“以人为本”也就获得了其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的新论断。坚持人本位既是注重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人本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属性的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反思,也是时代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8.
庞卫国 《湖湘论坛》2005,18(3):16-18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本位观念,完整的价值本位观念应由主体和客体两个核心概念来构成,以此来考察人类社会价值本位观念的变迁过程,揭示出以人为本这一价值本位观念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当今全新而深刻的历史内涵,从而构建“集体—能力”为本位的价值观体系,也就是今天要确立的一种价值本位观。  相似文献   
9.
细数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会有很多关键词纷至沓来。其中有一个是无论如何要排于前列的,这便是以人为本。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理论上讲,早已不是问题。中国古代政治家就有过许多精彩言论,比如孔子的问人不问马,孟子的民为重,君为轻,魏征的水(民)可以载舟(官),亦可以覆舟等等。但是这些往往是纸上谈兵,不能兑现。人民当家作主,一直是人民群众心中的梦。  相似文献   
10.
把"免检"这顶帽子戴在产品上的初创之意,我想是国家的权威部门想通过授权"荣誉"的方式,让企业恪守诚信,营造出生产、管理、消费三者之间彼此和谐互信的温良的关系。可事实证明,蝎子都是盯人的,对商家不管都会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