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3篇
  免费   21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3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325篇
中国共产党   137篇
中国政治   277篇
政治理论   66篇
综合类   1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时事资料手册》2005,(3):46-48
4月11日.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通过投票表决,接受阿斯卡尔·阿卡耶夫的辞呈。阿卡耶夫从1990年吉独立后即开始担任总统。直到今年3月24日被迫流亡俄罗斯。议会同时决定今年7月10日举行总统选举。此举标志着吉尔吉斯斯坦近1个月的动荡局势基本平静下来?在这次政局变动中,因反对派来自不同城市.却用一个共同手势——握拳表达意愿,握拳形似郁金香花,因此被称为“郁金香革命”。  相似文献   
3.
康悦 《北京观察》2005,(10):31-33
北京市民社会公德水平在逐年变动,把握其变动状况,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现行立法背景下的物权变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慧 《法学论坛》2005,20(4):119-124
物权的变动模式作为物权法的重要内容,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现行立法背景下的物权变动模式,对于未来物权立法能否选择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权变动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我国现行法规定的物权变动模式,虽非债权意思主义,但也绝不是学界通说的债权形式主义,而是一种特有的模式——物权意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创设船舶预告登记制度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民法物权预告登记的基本原理,针对海商法领域尚未制定船舶预告登记制度的欠缺,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确立船舶预告登记制度之必要性,并对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做了初步性的探讨,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车昱 《中国司法》2005,(12):51-54
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已经颁布,根据该法第十条的规定,法定公证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与此同时与《公证法》内在关联性最强的《物权法》目前我国也正在抓紧制定,然而从已发布的《物权法(草案)》的情况看,在物权法制定过程中,对公证制度在我国物权法律制度中应有的作用认识不足,对不动产物权变动过程中引入法定公证制度采取了不应有的漠视和回避态度,而这一切正成为实现我国物权制度立法目标的重大隐患,笔者由此试对建立我国不动物权变动法定公证制度相关应然性问题作如下分析。一、法定公证制度是不动产物权变动过程的内在需要物权…  相似文献   
7.
时卫干 《南风窗》2007,(1):64-66
预测房价走向和预测股市走向一样危险。政策市的优点是政府可以从其获利,但缺点则在于政府因此要承担无限责任。为此,比如北京城,已经用事实传递出一个新的信号。  相似文献   
8.
本书收集的文章都曾发表在辽宁《共产党员》杂志上,时间是1995年至2004年,前后历时10年,共计110篇。其间除了2003年上半年因病住院,基本上每月一篇。我和《共产党员》杂志是老朋友,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杂志上发表专栏文章,至今已经20多年  相似文献   
9.
《时事资料手册》2007,(1):78-79
2006年11月23日.继11月14日就市长“特别费”使用问题接受台湾“高检署查黑中心”约谈后,台北市长马英九再度被检方传唤。  相似文献   
10.
黄群 《中国公证》2005,(9):12-14
物权立法引入公证制度,是多数大陆法系国家的普遍做法,也为其他一些国家与地区认同和接受,这与公证的本质属性相契合,充分体现了保障不动产物权变动安全的内在需求,应成为我国物权立法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