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的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其杂文和散文诗<野草>中,还零散地存在于他的小说<伤逝>中.本文将从文化哲学、生存哲学以及哲学美学等角度探寻其哲学内涵以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谢稚 《理论月刊》2007,1(1):122-124
本文通过对《伤逝》的分析,指出“五四”落潮后鲁迅小说创作中强烈的文化生命意识。对鲁迅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3.
张嬿 《人民公安》2010,(22):16-19
<正>民警郑加选在一次抓捕毒贩任务中负伤而感染艾滋病,于2009年末病逝,年仅35岁。他生前,是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公安局一名精气神俱佳,作风英勇干练的110巡逻警察大队民警。作为郑加选的战友和领导,本文作者见证了这个年轻民警生前身后的英勇和哀伤。  相似文献   
4.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写于 1 92 5年 1 0月 ,正值一度相当兴盛的“五四”婚恋文学后期。《飘逝的花头巾》是当代作家陈建功 1 981年 4月创作的大学生题材小说 ,描写十年动乱结束 ,恢复高考制度后 ,最早走入大学校园的一批大学生的思想与追求。两篇小说题材不同 ,内涵却有其相近、相关之处 ,都是表现、探讨青年最关注的、最切身的问题 ,因而很值得放在一起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5.
王奎群 《求索》2013,(3):147-149
王永兵先生认为《伤逝》是一部自我质询的小说,在"我是谁"的反复疑问中,小说经历了"我是我自己的"到"我不是我自己的"自我否定。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涓生与子君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知识分子,铸就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首先是当时的社会没有实现"我是我自己的"的条件,其次是他们的性格中的怯懦、自私等弱点。《伤逝》尽管有反封建思想的意义,但它着重表现的是鲁迅先生对知识分子"个性解放"思想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6.
谈《伤逝》思想意蕴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逝》的思想意蕴一直存在着各种看法 ,但都不够确切。根据鲁讯“五四”时期的思想观点得出结论 ,其思想意蕴的核心是对于先觉的知识分子坚持个性主义思想取向的深切认同  相似文献   
7.
《伤逝》创作动因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与许羡苏交往共十余年,在写作《伤逝》时已相交五年,鲁迅对许羡苏一直有好感,而许羡苏对鲁迅则是敬中有爱,但始终缺乏使埂关系飞升到恋爱层面的契机,许羡苏的婚事因此被耽搁。在鲁迅与许广平确立恋爱关系并准备向新的生活迈进时,他在有意无意之间感到有愧于许羡苏,因此就虚拟自己若果真与她结合了,其结局必然会像涓生与子君那样,以悲剧告终,既然如此,还不如不结合。这样,鲁迅悬着的心终可平衡了。  相似文献   
8.
张迎 《学理论》2011,(27):84-85
有关《伤逝》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经济说、哀悼兄弟情绝说等等。这些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品的某个侧面,但也疏忽了文本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局限了视野。另外,在阅读与理解《伤逝》之前,我们还应该理清作品中的叙述者同作者的关系。试图从多个角度揭示出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对人性与人生的追问。  相似文献   
9.
鲁迅《伤逝》主题常读常新,当下社会可从其中得到不少启示。《伤逝》表明,语言和谐是交往理性的基本要义。语言和谐是理性交往的前提与结果。对话是交往理性的主要表现形式。真诚性、平等性、可领会性等语用原则是对话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 ,对其主题内涵 ,论述争执不休 ,本文从小说情节本身及人物性格入手 ,分析其主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