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3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一、遗产现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沿河土家民族与苗、汉等民族密切交往,巴文化与中原文化互相交融,使土家民俗发生了很大改变,而过赶年、牛王节、六月六等节庆,祭祀土王、敬奉祖先、笃信土老司等习俗,傩堂戏、摆手舞等文艺,挑花刺绣、木石雕刻、竹藤编织等工艺,依然保持着本民族固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德江傩文化丰富而多彩的面具艺术,在保存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上,堪称"世界的瑰宝"。在远离都市喧嚣的贵州东北大山中,至今盛行着古老而神秘的傩活动,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傩艺师们就会带着略显夸张的面具,伴随着叮叮当当的锣鼓声手舞足蹈。这种起源于宗教祭祀的戏剧,已演变成一种驱邪纳吉的民间活动。绝技绝艺在德江县,当地居民请傩的最常见原因是给未成年人"过关"。傩字由"人"字和"难"字组成,按照字面解释就是人有困难请神来帮忙,当地居民相信通过傩仪式可以冲掉所遇到的麻烦。  相似文献   
3.
傅举有 《新湘评论》2005,(12):63-63
傩戏,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又称为傩堂戏、傩坛戏、傩愿戏、傩神戏、神戏、脸子戏、师道戏、师公戏、阴戏等。这种戏剧在南方各地、各民族中都有流行。  相似文献   
4.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从事傩文化研究、开发工作已经三十多个年头了,至今仍历历在目。 德江县傩堂戏的演出,震惊中外,被中外媒体称为“中国戏剧界的活化石”。记得1986年,德江傩堂戏首次到贵阳参加研讨会,在工人文化宫二楼展览时,三个展厅,  相似文献   
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贵州》2012,(18):66
思南花灯戏思南土家族的花灯戏是在土家族花灯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吸取土家族傩堂戏、湘剧、辰河戏以及其他戏剧的表演形式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族剧种。它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其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程序庞杂。其婉转动听的唱腔,高亮激越的花灯打击乐,优美迷人的舞蹈以及美丽独特的服饰道具,倍受人们的青睐。作为土汉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结合的产物,思南花灯同时又注入了乌江地域与各民族文化的特质,形成其特有的艺术风格,成为贵州东路花灯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6.
阿土 《贵州民族研究》2012,(2):62+142+164
德江傩堂戏是一种民间小戏剧种,由巫师还傩愿的酬神歌舞发展而成,遍布全省,汉、土家、苗、瑶、侗等族均有其演唱活动。其节奏明快、曲调流畅,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用当地土语唱出,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曲调优美流畅,深受民众喜爱。傩堂戏最为鲜明的特色是没有文戏伴奏,只有武戏配  相似文献   
7.
傩面具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一,是人类文明早期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和造型特征。在此,从德江傩堂戏面具的造型原型进行考察,通过挖掘傩面具的视觉艺术信息,进而归纳总结傩面具造型的艺术特征以及其艺术造型所体现的人民审美情趣,从而揭示傩堂戏面具造型艺术中蕴含的人类初始审美力量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德江土家族傩堂戏蕴涵着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神话学、语言学、戏剧学以及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学科的文化价值。尤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而独树一帜、蜚声中外。在国际国内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本文就傩堂戏文化产业开发的资源优势和开发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