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4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光复后,闽台人员往来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组团考察是其中的重要形式。为了促进闽台之间的联系,借鉴台湾建设经验,加强闽台合作,福建省政府机构、工商团体、学校等组织了多次考察团赴台考察,参加台湾的博览会和展览会,体现了闽台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以福建赴台考察团为例,探讨这一时期闽台交流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近60年来,岛内关于光复初期台湾经济政策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兴衰特征。最早的研究,自台湾重光之后即已展开。1949年蒋介石退台后,岛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长期处于落寞状态。80年代以来,岛内学者的研究兴趣“似有复燃之势”,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但岛内学界对此题的研究,大多自台湾一地的角度来研判当时的经济状况与经济政策,忽略了总体国情。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体上起步于80年代。近年来,大陆学者对光复初期台湾经济政策的各个层面展开了探讨。目前,该课题尚有足够的空间可供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3.
二战期间,台湾农业由于肥料匮乏导致农产品产量急剧下跌.光复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一方面努力恢复台湾肥料工业的生产,但进展缓慢,另一方面向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申购了大批救济肥料,以满足台湾农业的需要.长官公署特设了台湾省肥料运销委员会负责救济肥料的配销工作,但在配售肥料过程中受到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驻台人员的质疑.这批救济肥料基本解决了光复初期台湾的"肥荒"问题,提高了台湾农产品尤其是稻米的产量,但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4.
王仲 《台湾研究》2008,(1):59-63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在睽隔50年之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使得两岸人民从政治、经济制度到语言、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一些隔阂。光复后国民政府首要任务便是要迅速清除殖民主义流毒,重新强化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促进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交流与融合。接收台湾不是简单的人事替换,更重要的是要恢复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固有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相比于经济、  相似文献   
5.
1945年台湾光复,许多知识分子从大陆渡海去台,在他们的努力下,五四新文化精神传统在海峡彼岸得到进一步传播、深化,并与台湾本土现实相结合,在光复初期以及此后的历史发展中都显现出其力量所在.这一群体的意义即由此彰显,并成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封五昌 《各界》2010,(3):94-96
陈树藩,字柏森(又字伯生),祖籍湖南宁乡,1885年11月20日生于陕西安康。青年时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回陕,任陕西新军炮营军械官。直到1911年,西安“反正”的前一天,在得知起义确切爆发的消息后,他才经人介绍加入了同盟会。10月22日,陈参加新军起义。西安光复后,陈在以张风岁羽为首的“秦陇复汉军”都督府工作。  相似文献   
7.
8.
古丁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艰涩的课题,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并不是靠简单的结论能够解决的。本文选取了日本战败后古丁的创作经历、关于古丁的文学归属问题、"面从腹背"与古丁的生存立场以及古丁的"转向"等四个难点,谈及了对这位伪满洲国大作家的现代认知。  相似文献   
9.
张蕾蕾 《学理论》2013,(3):96-97
韩国被日本占领后,朝鲜半岛人民在国内外展开轰轰烈烈的民族独立运动。运动中始终把组建革命武装、进行抗日复国的军事斗争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在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朝鲜半岛的革命者先后创立了朝鲜义勇军与韩国光复军两支武装力量,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日斗争取得辉煌业绩的同时也为争取朝鲜民族独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苗青 《前沿》2010,(4):126-128
陈其美是上海光复战役中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者,他为共和革命所做的贡献,不仅表现在起义准备期间的谋划、组织、发动以及在起义进行中,深入虎穴、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还体现在他就任沪军都督后的励精图治,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稳定上海局势,为东南地区的主要城市的光复,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