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1959年庐山会议、1961年庐山会议,陈毅元帅都因病、因公事而未能参加。陈毅第一次上庐山是1961年庐山会议后。60年代初,经中共中央同意,外交部决定组织22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代办及夫人到庐山参观访问。1961年10月上旬,兼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副总理亲自到庐山做前期考察和布置接待工作。当时,陈毅和夫人张茜下榻在东谷“124”号别墅。一跨进别墅大  相似文献   
2.
1949年5月27日晨,随着杨树浦守敌的投降,上海市区宣告解放。5月28日,中共上海市长陈毅在市长办公室举行了上海市接管仪式,国民党最后一任上海市代理市长赵祖康向陈毅交出政府印信。或许有人会疑问:上海不是解放军解放的吗?怎么有政府接管移交这一举动?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12,(5):61-61
吴钩在他的著作《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手》(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指出:什么是“官场隐权力”呢?不妨引用乾隆和嘉庆朝封疆大吏勒保的一段自述来说明。勒保说:我刚刚到成都府当通判时,因为不讨上司喜欢,时常遭到呵责,同僚们见风使舵,对我爱理不理。每次到上级衙门排班参见、禀报公事时,竞也无人理睬。  相似文献   
4.
冯子春  吕少志 《党课》2008,(9):126-126
时下,一些党政企事业单位在公务交往中,“公事私办”的现象屡见不鲜。譬如:有的企事业单位想找金融部门贷款,如单位正常出面很难办成,但经私下“拜访”,很快达成;有的在某些违法违纪案件处罚上,如按公而断,照章行事,就要花个万把千的,可经私下“调解”,往往会只罚个“名声钱”;有的在住宅楼建筑面积审批上。若按照程序申报,超一平方米也不行,可通过私下“协商”超过的再多也照样批;  相似文献   
5.
领导干部的生活情趣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而是关系人品官格、党风政风的公事、大事。因此,领导干部应本着对组织负责、对事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主动公开自己的生活情趣,把自己的情趣爱好展现在群众的视野内,自觉接受组织、群众及舆论的监督。  相似文献   
6.
一,从众心理。从众,也可以说“随大流”,大多数行贿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从众心态。从众心理,一方面来自于腐败现象的普遍化,另一方面来自于人们对腐败现象的一种错误判断和盲从。一些人由于亲眼目睹有些行贿者因小获大达到了目的,故而非常信奉“投桃报李”,“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之类的俚语。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社会》2010,(8):80-80
高勇、雷弢在《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撰文指出,选民的投票动机是基于“真正选出代表民意的代表”还是仅仅作为一种“例行公事”,这对于民主制度的实施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惠民 《廉政瞭望》2010,(23):64-64
“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在清朝的官场,钱是很神通广大的。清谚云:“捐官做,买马骑。”捐官(捐纳、捐班)即为清政府公开推行的用钱买官制度。按照清朝的规定,除八旗户下人、汉人家奴、优伶等不得捐官外,其他人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官当。在清朝,官职确实已成一种商品。  相似文献   
9.
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于公证的了解,最初也是来自一些彩票抽奖、比赛、演出现场等:当一个活动出结果了.来了两个穿制服的公证人员.拿出一张纸例行公事地读,然后宣布这次活动真实有效。公证员出现的时候.欢快热闹的场面戛然而止.再加上公证员的制服有点像法官.而读公证书时还要严肃认真.总觉得公证员的出现与现场气氛不太谐调.心中思忖,无非是走走过场.多此一举。后来.孩子出国,还有购房买车等等.也办过一些公证.但也觉得是例行公事而已。总之对公证还是陌生。直至读了这三部《公证人》之后,我对公证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大海  纪山 《党风与廉政》2000,(10):20-22
他位居省政府一局副局长,在机关,到基层,处处都给人一个公事公办,两袖清风的面孔,颇得群众好评。然而,背过众人,他却伸出贪婪之手,肆无忌惮地捞取不义之财。到头来,东窗事发,人们才辨清他竟是一条善于伪装的变色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