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6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释放与覆盖: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生成逻辑与演进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共时性挤压”成为世界发展的共同历史语境;在这一语境下,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具有特殊的路径和逻辑,其发展演进也表现出独特的范式特征;中国市民社会的生成逻辑是“释放”,体现为国家从市场和公共性领域的主动退出;演进的范式是“覆盖”,体现为公共领域对私人领域的不完全替代和对国家社会性的完全替代这样一种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应从历时性的维度即动态和纵向层面梳理改革开放40年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态势,也应从共时性的维度即静态和横向层面来总结这一时期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基于这两个维度的分析和审视对于正确把握党内政治文化发展方向,建设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语言中最平常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语言现象.因其具有的独特思维性而成为语言学和哲学的研究对象.近些年来对隐喻的研究主要是在认知语言学的领域展开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都市小说创作蔚为壮观.但新都市小说在叙事主题和审美特征方面均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叙事主题共时性意义的遁逃缺省问题已经引起学界关注,其症候主要表现在世俗化和消费性的刻意追求、叙事镜像化和想象力的匮乏、由"解放政治"转向"生活政治"等方面,问题的产生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国内经济理性主义的制导、市民大众文化的勃兴等有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袁洋 《中国检察官》2015,(19):24-26
在德国法系以外的法域,法律行为同时具有作为私人开展法律交往的工具和作为社会从事资源配置的工具双重面相。德国法系法律行为理论因为贯彻先验理性原则的拘束,仅具有单一面相,结果造成对资源利用效率和公平的牺牲。我国立法与司法机关对德式技术理论已表现出怀疑,但因检讨不足,在制度创新的同时,暴露出新的缺陷。法律行为作为资源配置工具的面相须建立在具体的关系的权利理论和共时性关系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以荣格与《易经》的互动为管,能透析荣格在其心理学体系中汲取和融合东方文化的努力。《易经》的“感而遂通天下”是荣格提出“共时性”思想的关键所在。《易经》的“阴”、“阳”对立统一反映在荣格的“原型”理论中,是其寻求文化沟通可能的共同心理基础。荣格从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视角对《易经》进行了独特的诠释和解读,他与《易经》的对话是从心理学角度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功能主义倾向集中体现于其整体文化观,即历时性向度的"古代法整体论"和共时性向度的"法律的社会决定论"。经由历时性问题共时性化而达致的整体文化观不仅因看不到社会/法律变迁、"小传统"与"大传统"的互动博弈而有失之专断的简单化缺陷,而且其法律史解释也因其梅因式单线进化论和"尾随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之前设的存在而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法律的功能分析与整体文化观、单线进化论前设之间也存有张力。  相似文献   
8.
当代社会的变迁呈现出的最大特征是社会变迁"速率"越来越快,传统的"经验性权威"的合理性基础消亡.这种社会变迁的特征直接映射到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后现代主义更加注重空间的并存性和忽视时间的恒久性.这种思维方式的变迁带来了在方法论层面对现代性"知识霸权"的反思和颠覆.从"知识至上"理念的消解出发,探讨社会学纵向的阐释"范式"的变迁,提出横向的阐释"范式"之间的"共时性"理解,还从社会工作的"综合性"分析了其方法论"共时性"的适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书讯     
《外交评论》2016,(4):158
<正>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李玮等著定价:52.00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本书基于大量事实数据对中国在俄形象进行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系统呈现出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历史形象、政治形象、经济形象、商业形象和社会文化形象;并尝试通过两国文化的差异,解析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