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谢新水 《探索》2023,(5):26-38
脸是人与人交往不可或缺的界面,因其不可遮蔽而被赋予了社会性,成为治理场域和治理工具。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权利的扩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脸的社会化、市场化和数字化相继出现。在农业社会,基于血缘的脸是社会秩序建构的要素,历史上众多王朝将“刺脸”这种耻辱刑作为统治工具,以实现教育与惩罚功能。在工业社会,声光技术的发展促使脸实现了市场化,脸成为商品并产生交换价值,肖像权问题随之产生。随着数字社会来临,“刷脸”成为新的社会治理方式。“刺脸”和“刷脸”都是“基于脸的治理”,其中,“刺脸”具有残暴性,其基础是王朝权力;“刷脸”治理突破了公私权力的边界,不仅政府将其作为治理工具,企业、社会组织、社区都利用“刷脸”来进行管理。“刷脸”场景泛化致使隐私泄密,个人的脸被别人“控制”和使用,一些企业还利用“刷脸”来牟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度伪造已经冲击了人类感知的极限,非法AI换脸技术带来了诸多反社会功能。一方面,利用非法AI换脸进行诈骗、传播色情,生成不雅视频损害他人声誉,既破坏了生活原则,又违背了社会道德;另一方面,利用非法AI换脸传播虚假新闻、影响司法公正和重大选举结果,破坏政治秩序、社...  相似文献   
2.
近日,一些地方的公共厕所安装了“人脸识别供纸机”,方便大家免费取用厕纸,引发网友热议。伴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脸识别安全广受关注。人脸识别,我们已然不陌生。刷脸支付、刷脸考勤、刷脸入园、刷脸取件……刷脸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否认,人脸识别在维护公共安全、提高社会效率等方面确实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北方法学》2022,(1):15-25
刷脸支付是便捷性高的人脸识别新业态以及拓展性强的互联网支付新模式,带来了刷脸风险与支付风险勾连、生物信息安全风险向后手自动化决策风险蔓延等新问题,现有的知情同意框架、公共监控信息规则等面临新挑战。围绕人脸识别的行业规章、司法解释、信息保护规则等新规则相继涌现,但软法、硬法交织的立法格局,尚未形成可以波澜不惊地化解刷脸支付风险的动态规范。为充分保障人格权益、促进科技向善,以强化行业自律为导向,规制刷脸支付的新方法、新手段,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以帕累托标准重构侵权行为惩戒和数字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其二,引入贯穿刷脸支付全流程的外部审查体系;其三,围绕刷脸支付业务样态建立以变应变的多元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当前刷脸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支付、交通出行、酒店入住等领域,为用户提供便捷之余,也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制定刷脸技术数据采集、处理、储存标准,划定立法边界;明确技术研发、经营、使用责任,划定责任边界;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划定监管边界。只有刷脸技术法律边界明确,才能促进刷脸技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断卡”行动推进,单纯提供银行卡或提供转账等支付结算行为的法律适用渐趋统一。但刷脸行为作为一种新情形,在法律适用上仍存在较大分歧。涉银行卡刷脸行为具体可分为账户识别型、安全认证型、转账交易型三大类型。对于刷脸行为的刑事规制,应当在明晰刷脸行为类型、功能的基础上,区分实行行为和帮助行为,在不法性和有责性层面,运用主客观相一致的方法审查,综合认定。  相似文献   
6.
刷脸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具有高效、便捷等优势,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侵权风险。由于我国现有立法在个人信息权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对刷脸技术的应用存在着进入门槛低、法律管控缺位等问题。因此,应通过完善个人信息权法律保护体系,加强对刷脸技术的法律控制,以降低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7.
颜之宏  王俊禄 《瞭望》2020,(1):50-5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应用,刷脸、辨声、步态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正逐渐从电影中的黑科技演变为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巧帮手。有关数据显示,在未来,包括人脸、声纹、指纹、虹膜、指静脉、步态等多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将撬动十万亿量级的新生市场,为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由于人的生物特征信息具有不可更改的唯一性,在普及相应技术的同时,如何保证这些原生“生物密码”不被他人盗取甚至用以违法犯罪,如何兼顾不愿意使用生物特征信息作为身份核验手段人群的利益,如何在高效率社会服务的前提下更加充分保障广大群众的隐私权,这是当下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本刊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就这些问题进行调研论证,以期找到一个科学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