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4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56篇
各国政治   239篇
工人农民   113篇
世界政治   272篇
外交国际关系   876篇
法律   1482篇
中国共产党   4889篇
中国政治   7861篇
政治理论   1378篇
综合类   2350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214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250篇
  2015年   518篇
  2014年   1426篇
  2013年   1320篇
  2012年   1536篇
  2011年   1450篇
  2010年   1619篇
  2009年   1706篇
  2008年   1701篇
  2007年   1207篇
  2006年   1326篇
  2005年   998篇
  2004年   1067篇
  2003年   763篇
  2002年   516篇
  2001年   410篇
  2000年   410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
3.
后危机时代,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出现深度调整,"链主"通过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攀升路径进行立体式施压,导致中国制造业在现有全球价值链体系中面临嵌入遭低端锁定、重构还为时过早、攀升被围追堵截的三重发展困境。面对"链主"的创新围堵,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首站的东盟共建区域价值链成为务实选择。中国与东盟共建区域价值链既有能动性、区域性、依赖性、互补性等基础,同时也面临外部因素、竞争性、动力问题等挑战,中国、东盟应取长补短,从认知、原则、路径三个方面完善区域价值链的顶层设计,按照硬件、软件、驱动"三位一体"的路径,循序渐进地打造区域价值链合作范本,为"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的建构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永 《北京观察》2021,(1):28-29
目前的"空心村"并非都是未来的"空心村",并非没有发展前景。只要具备一定条件,这些村庄有可能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研统计分析,近些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本市部分村庄人口出现收缩,在一些山区乡村,有条件的家庭举家迁入城镇,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天津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探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路径,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为“十四五”时期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张琦 《湖湘论坛》2020,33(3):110-118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逐步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传统PPP模式的广泛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困境、提升了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但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对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要求。作为传统PPP模式在中国的创新性实践,开发性PPP在区域的主体功能设计、公共治理以及协调发展等方面做出新的制度安排和策略选择,能更好契合“以人为本”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是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经济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引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的行动指南。这一论述的核心内容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行政论坛》2019,(3):87-94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大湾区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四大核心城市的定位逐渐清晰,"一国两制、三关税区、三法域、四核心城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标志性特征。然而,大湾区内部仍然存在体制机制创新不足、治理参与主体协同性不强、创新要素未能自由流动和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尚未形成等问题。如何避免城市间的恶性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建立更加有效的协调发展机制是大湾区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通过梳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从制度协同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要素协同创新以及网络协同创新等方面厘清大湾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可以形成跨境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9.
朱忠彪 《湖湘论坛》2020,33(4):81-87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区域化党建和社区教育以点带面深入开展,在城市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综合考察区域党建、社区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现状,可以找到其融合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和理论逻辑性。区域党建和社区教育有机融合,强化统筹管理体制,创新协同推进模式,建立科学考评办法,是新时代区域党建、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19,(3):95-102
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和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不同社会制度、法律制度的制度差异性和不同关税区的空间异质性,使其广域的治理体系建构面临挑战。从"区域主义空间"理论和多层级治理理论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不只是产业聚集、技术外溢和区域创新所自然演化的经济地理空间。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主导的、在一个新的特定区域空间尺度上展开集体行动的多层级治理框架。地域性治理和功能性治理是多层级治理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的两种治理类型,其有效治理的关键在于达成制度性集体行动。新制度主义理论认为,区域治理中制度性集体行动的达成主要依赖两种类型的区域制度,即工具性制度和"身份提供"制度。因而,粤港澳大湾区治理体系建设需要实现区域治理类型和区域制度类型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