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7,(8)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本质应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即从生存意志来解释世界,并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在此基础上,阐述其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人的内在生命性质及人生苦难的解脱。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理论思想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在理性压迫下的非理性因素和人类主体性问题;以及我们对现世生活应持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达尔文去世时,他的思想已经在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中间形成了重大影响—尽管他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大部分人不会把达尔文看做是心理学家。事实上,他的工作开启了心理学领域的革命。在达尔文之前,哲学猜测主宰着我们的心理学理解。但即使是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休谟、洛克、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也只能描述当下的精神事件和行为,而不能解释它们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尼采的哲学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这是了解尼采与叔本华思想的人都公认的事实.但尼采的思想并不局限于叔本华的哲学框架中,无论是在世界观上,还是在认识论上,甚至在人生观上,尼采都可以说是已经背叛了叔本华的思想.也许正是这种背叛,使得尼采的哲学在今天仍受到众多人的关注.尼采在对叔本华唯意志主义哲学的继承时,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和补充.  相似文献   
4.
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戴上了悲观主义的帽子,但是在他的哲学思想里就尽都是灰色与黑色吗?其实不然,细细评读,你会发现其中真正蕴藏的哲理,也会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党政论坛》2008,(12):37-37
关于幸福和快乐,从许多哲人的描述中可以感觉到,这是一种很少为人们所获得的奢侈品。比如,叔本华就说,人生更多的时候是寂寞和苦闷,快乐和欢聚只占人生的少部分。由此看来,人生一世,痛苦、悲伤、孤独、苦闷和难过占据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  相似文献   
6.
叔本华的汉学研究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中国人对自然和英雄的崇拜 ,二是儒释道三学 ,三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他认为汉学提倡“天人合一”,这与西方宗教“创世”概念迥异。叔本华在分析了朱熹理学的“天人一物”、“尽心知天”的观点后认为 ,儒释道三学皆属无神论 ;同时 ,汉学的这些思想与他的唯意志主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理性向非理性的转向,以叔本华的意志主义为开端,非理性主义的普遍确立则是在20世纪初.非理性主义的形成及其张显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社会实践的层面上实现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才能正确认识人性.  相似文献   
8.
王路 《廉政瞭望》2014,(20):73-73
坐地铁时,我常从裤兜里掏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订阅号。有时候排队时也会这样。每次这样,我都会想到叔本华叔本华的时代还没有手机,但假如他活在今天,一定深深鄙视这种行为。叔本华看不起闲着没事在桌子上敲来敲去的人。不是因为他们打扰了别人看书或者喝茶,而是因为他们往往不具备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刘丽琴 《传承》2009,(10):94-95
叔本华哲学最具特色又最遭非议的是他所提出的悲观主义理论。其理论的形成,既受他所生活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伦理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叔本华与弗洛依德都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二人都将生命的本能欲望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但以此为基础,其美学理论却显现出迥异的个性色彩。要言之,叔氏美学以人的生存意志为遗憾,视审美为超越欲望、解脱苦难的避世之途;弗氏美学则以本能需求为人的自然之性,视审美为本能升华、“本我”获得快乐之道。二者的差异乃是两种人本主义态度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