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一位年轻的大学生给站在身边的老人让座,没想到竞被老人拒绝了。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大学生再次请老人坐下,又被拒绝了。年轻人可能感到有些意外,有些尴尬,嘴里嘟哝了一句:“你摽我呀”(当地方言,即“你耍我”之意)谁知老人竞将“摽”听成了“嫖”,扬手便打了年轻人一耳光.还气愤的说:“我活了70多岁.一辈子清清白白。还从来没有人说我嫖过呢!”小伙子的嘴被打出了血。牙也有一颗被打松了,他很是伤心:“我只是说了句口头语.不是你说的这个嫖呀!我不是在骂你呀!”老人大概也觉得有点冒失,掏出了200元作为赔偿,但拒绝道歉。(据M《时代快报》)。  相似文献   
2.
李新生 《侨园》2013,(7):76-76
<正>"裸婚"这个名词的出现,充其量也不过10年。其实,"裸婚"从古到今都不乏有之,我只觉得"裸婚"这个名词被广泛传播来得晚了些。提起"裸婚",让我回忆起上世纪中叶北大荒的垦荒队员,他们的婚姻很多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发生的。上世纪我下乡到北大荒,那时老垦荒队员已经用自己的手盖起了一排排茅草房和红砖房,尽管有些人还住在帐篷里,但是垦区已经基本解决了住宿问题。我在农场和那些比我早些年到北大荒的老垦荒队员们交谈中,知道他们来北大荒时的很多故事。那些故事中好多跟婚恋、跟住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罗屿 《小康》2010,(6):90-92
作家中,他一直坚守纯文学领地。“书不好卖”,成了他调侃自己的口头语。然而,一部涉及“小三”的新书却让他成了“潮流”中人,如此受关注,叶兆言始料未及  相似文献   
4.
“折腾”本是老百姓的一句口头禅。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折腾”,这句散发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口头语,首次出现在总书记的正式报告里,立刻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生活中,“去死吧”是很多女孩儿的口头语。然而,谁也不会想到,正是这样一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话,引发了一场不寻常的诉讼。  相似文献   
6.
张丽珊 《党课》2012,(10):87-88
案例: 王微(某连锁企业的客户经理) 王微哭红了双眼来到我这里,她的委屈是:做好人怎么这么难呢?王微是个热心肠,“你坐着,我来干”是她的口头语。领导安排她做客户经理时,她觉得领导知人善任,工作中始终牢记公司的口号“让客户满意”。  相似文献   
7.
曹庆国 《学习月刊》2014,(21):48-49
理论理论,所谓“理”,就是说明事物本质及其联系的道理,“论”,就是把这个道理讲清楚。真理是朴实无华的,好的理论一定是精辟独到、深入浅出的,一定是管事顶用、大众爱听的。“百炼工纯始自然”,朴实之中寓含着深刻的事理。把理论搞成鸿篇巨制是功夫,把理论打磨成老百姓的心里话、口头语,更是大功夫、真功夫。我体会,要做好这点就要做到“五个善于”。  相似文献   
8.
北北 《侨园》2013,(7):29-29
<正>我久居欧洲,对当地人的文明礼貌很有感受。在欧洲,人们待人接物都非常有礼貌。只要我们是相识的,或者曾经碰过一面,俩人再次见面时,第一句话就是"你好",或者是上午时间就说"上午好",下午时间就说"下午好",晚上时间就说"晚上好"。不像我们开口就问"吃了没有?"如果是要好的朋友见面,还用自己的脸颊在对方的脸颊上每边亲一下,嘴里发出"啧"的声音,就像真的用嘴巴亲对方的脸颊。如果是更加要好的朋友,或者情人,或者长时间没有见面的家人,双方还要互相拥抱。有的在拥抱时还在对方的背上轻轻拍几下,表示亲热和  相似文献   
9.
如今,“提高”一词在一些会议、总结以及报告中,在一些干部的口头语中随处可见。比如:通过这次安全教育,提高了人们的预防事故能力;通过这次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提高了人们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等等,即使开一次小型会议,做一次普通报告,也能听到或看到“提高”的字眼。  相似文献   
10.
《创造》2009,(6):24-29
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福尔马林……这些枯燥的化学名词已演化为国人耳熟能详并且闻之色变的口头语,显示着物质丰富年代的另类困局。不能吃什么?能吃什么?成为国人每天的忧心所在。6月1日正式施行的《食品安全法》能够让生产者小心、监管者细心、消费者放心吗?能扫除阴霾还食品领域一片蓝天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