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 (一)清雍正六年十月二十三日,浙江总督兼巡抚的李卫,在驻地杭州突然接到和硕怡亲王、大学士张(玉廷)、蒋(廷锡)于十月十日寄来的信,信内传达雍正皇帝密旨,内容是:“十月初九日奉上谕‘岳钟琪处有投书之奸民,初始不肯供出伙党之姓名,后被岳钟琪发誓引诱,始陆续供出十余人。其在楚(湖广,即今湖南、湖北)省者,已差人  相似文献   
2.
读书的责任     
这世上有农人、商人、工人、官人、文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不过,无论如何分门别类,文人之谓搁在任何地方,都会有些另类的味道。这味道,源于书,源于读书,源于读书人那一点与众不同的脾性。蔡元培先生有两对题联,颇能勾勒这样的脾性。其一,悬于他的书斋,“都元作官愿,惟有读书声”;其二,题于浙江桐乡吕留良纪念亭,“为民族争存,碎尸无憾;以文章报国,没世勿谖”。蔡先生一生,革命,从政,办学,呕心沥血,多有担当。但不管身份如何变换,他最看重的恐怕还是“读书”——以读书为贵,以报国为念。  相似文献   
3.
杨津涛 《各界》2013,(11):54-56
金庸小说《鹿鼎记》的开篇是黄宗羲、顾炎武和吕留良三人聚会,共同观赏查标的一幅新画,“只见大江浩浩东流,两岸峰峦无数,点缀着奇树怪石,只是画中云气弥漫,山川虽美,却令人一见之下,胸臆间顿生郁积之气。”顾炎武说道:“如此江山,沦于夷狄。我辈忍气吞声。偷生其闻,实令人悲愤填膺。”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他在明亡后坚持抗清,将学术与行动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本是封建王朝的铁律,可也有皇帝要杀人,将案子发给全国人民来讨论的。且容我说古,看官不妨“倾耳一听可也”。雍正朝的“吕留良案”,缘起于湖南衡阳的一位村夫子曾静。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王夫之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论语》“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并且认为当时重要的朱子学者吕留良的解读是主见成说,与朱熹《集注》相违背,因而提出批评。然而事实上,吕留良同样是依据朱熹《集注》进行解读,特别强调平时的居敬涵养、慎独省察,讲的是“平生本领”,与王夫之强调“在此三者上用工夫”相一致,以致于他的朱子学研究,后来仍得到王夫之的肯定,从而表明他们在朱子学研究上并无根本的差别,且具有共同的旨趣,而有助于明末清初朱子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6.
西康 《侨园》2014,(12):40-40
多少年来,有关雍正之死的真正原因,尽管不少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见解,但始终是历史之谜,还是无法解开。关于雍正的死因,归纳一下大概有几种说法。有说是被吕四娘刺杀的,还有说是被宫女、太监缢死的。除此之外,许多学者猜测是被丹药毒死的等等。这些说法,哪些可信呢?雍正之死历史上有没有留下什么蛛丝马迹?关于雍正之死,史书记载非常简单。只是说,前一天,雍正在圆明园行宫病重,第二日下午病危,急召大臣,当晚即死掉了。  相似文献   
7.
清初的黄宗羲、吕留良之争,表面上看纯属个人行为,其背后正蕴藏着拥有宋人注疏而获得对经书解释权的学术史意蕴,而黄宗羲等人的讲求经学活动,实与吕留良的学术意趣不同,这是当时特定的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8.
吕留良坎坷奇落的一生,造成了他的特立独行及其思想文化成就。吕氏博学多才,在文史哲、天文历算、医学和出版等各方面都有深湛的造诣。他的思想成就,主要表现为主张“夷夏之防”及“尊朱辟王”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