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1.
楚言 《廉政瞭望》2012,(19):47-47
网上不时有青年提到,“每天过得浑浑噩噩,但不知拿什么充实自己”,这种状态并不少见。 其实,青年的迷茫并不是中国的特色,也不是中国社会的专利。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急剧变革的时代,许多国家的青年都曾遇到这种迷茫。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青年,也曾集体迷茫过。嬉皮士、性解放等运动,都曾经被他们当做一种解决方案。只不过时间证明,这些方案都行不通。  相似文献   
2.
英国维珍集团老板理查德·布兰森一直被人称为“嬉皮资本家”。有人评价他:“并非一个嬉皮士闯入了商业世界,而是一个商人闯入了嬉皮世界。”  相似文献   
3.
从青年亚文化的角度来看,“80后”写作与“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都属于文化反叛的类型,他们都不属于从属阶级的亚文化;都存在着放纵自我的因素;都有逃离的倾向。但相比较而言,“80后”写作与青春倾诉相关,更具有自娱自乐的性质。他们在反叛要求上只局限于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应试教育、文化成规等,不反对其它现行政治制度,没有鲜明的组织,也没有什么过激的反政府行动。其亚文化程度明显低于“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因而对“80后”写作的过度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网上不时有青年提到,"每天过得浑浑噩噩,但不知拿什么充实自己",这种状态并不少见。其实,青年的迷茫并不是中国的特色,也不是中国社会的专利。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急剧变革的时代,许多国家的青年都曾遇到这种迷茫。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青年,也曾集体迷茫过。嬉皮士、性解放等运动,都曾经被他们当做一种解决方案。只不过时间证明,这些方案都行不通。但以当时德国、瑞士青年人为代表的一代人,最终还是走出了迷茫,成为西方社会现代化的生力军。方法很简单,就是  相似文献   
5.
在传记《我父亲的梦想》中,奥巴马将自己的母亲斯坦利·安·邓纳姆描述成一个害羞的小镇姑娘,同时又是一位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但在街头小报和网络上,人们则把她视为一个无神论者、马克思主义者以及曾经抛弃过自己儿子的嬉皮士,甚至还有人认为她在自己儿子的出生地上动了手脚——将奥巴马的出生地写成"夏威夷"。  相似文献   
6.
乔布斯的老师是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礼伟 《南风窗》2011,(22):59-60
布兰德是科技乌托邦的坚定信仰者,他说,"我们如同众神,我们不妨越来越擅长做到这一点",认为拥有科技利器的人们可以像神一样无所不能。顾城则说"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这是更高的东方精神境界,非美国人布兰德可比。BBC在播送悼念发明家史蒂夫·乔布斯的新闻专题时,  相似文献   
7.
浅论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阶段,同时也是个丰富多彩的时代。60年代美国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见物不见人”的认同危机,尤其是青年,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物质丰富的社会现实产生冲突和矛盾;反过来,运动又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场运动的形式、成因、最后消逝的原因及意义,对其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陈晟 《新民周刊》2012,(42):46-47
美国社会上演真实版"无间道",令人称奇的是,美国大叔似乎非常享受自己的犯罪生涯,他们一系列罪行的目的只有一个——证明自己的存在。两个身份都不该属于自己的人,彼此生活在类似无间地狱的环境里,做梦都怕别人拆穿自己的身份。到底什么才是生活的道理、做人的道理,他们在痛苦中寻求轮回。十年前,一部极具香港色彩的黑帮电影《无间道》...  相似文献   
9.
美国“60后”的嬉皮士世代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中国“90后”的非主流世代亦被称为“垮掉一代”或者“享乐的一代”,二者都表现出标新立异、追求另类、崇尚自由等群体性特征。两个青年群体在生活方式上有许多的共同点,但是在金钱观、性爱观、价值观和信仰观方面又各有不同。分析两种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对两种文化现象的异同进行比较,将对认识和看待现今中国的“90后”非主流文化现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我看到的是美好和热情,我得到的是享受和友谊 8月8日晚,当北京奥运会的大幕在鸟巢徐徐拉开的时候,一位93岁的美国老太太坐在看台上。她的视力有些不济,但听力仍然相当好。当人群爆发出欢呼的时候,她的眼睛里也闪烁着兴奋的光芒。93岁的弗朗西斯。科恩夫人既非政要,也非富商。她之所以和老布什一起受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是因为她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