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巧燕 《学理论》2013,(24):183-185
关于儒释道三种思想对孟浩然人生的影响,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对他的求仕,甚至认为求仕是他交友的主要目的。孟浩然生活在开元盛世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势必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随着境遇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求仕并非他交友的主要意图,他一生对朋友的感情至真至纯,是一个对朋友有着真性情的人。只有把孟浩然作为一个立体的人,把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去观照其生命历程,才能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才能避免把诗人的形象扁平化、单一化、理论化。  相似文献   
2.
鹿门山行思     
卢苇 《传承》2008,(19):28-29
终于有了一个机会,能和几个好友同往鹿门山一游。鹿门山在襄阳城东30里,滨临汉水,不高,但很美,自古胜称隐逸之地。千百年间,遁迹其上者多多。最有名气的古人有3个,一个是隐而不出的汉末高士庞德公,一个是先隐后出复又归隐的中唐诗人孟浩然,再一个就是另类隐者晚唐诗人皮日休。庞德公不能多说,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3.
王维诗以画法入诗法,诗意浑成在鲜明生动的图画里;孟浩然诗使自然笼在了诗人的意趣里,在诗意的流淌中再现了自然风景。同是山水田园诗人,二人作诗的方法不同,造成的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闫续瑞  杜文博  冯宁 《前沿》2010,(24):178-180
唐代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山水审美情趣的发展、演变而兴盛,在盛唐风气和禅宗思想的双重浸润与影响下,呈现出一种兴象玲珑、意融无迹的生态意蕴,体现了唐代诗人物我同一、美在自美与万物相生的生态和谐观念,对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开元十三年,李白怀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壮心,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沿着蜿蜒的长江顺流东去,第一次登上当涂采石矶,只见长江如练、天门洞开、青山滴翠、飞舟击浪。李白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打动,创作了名传千秋的《望天门山》。采石矶因而成了天下文人雅士朝拜之圣地。包括白居易、孟浩然、杜牧、刘禹锡、王安石、苏东坡、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赵孟颍等,先后慕名前来,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  相似文献   
6.
孟浩然长期生活在襄樊山水之间,襄樊的山水人物陶冶了孟浩然诗歌的“清”“淡”特点。  相似文献   
7.
律师与诗人     
不一样的新书发布会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自古以来在文人骚客笔下少不了种种离愁别绪。不论是李白送孟浩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还是高适《别董大》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歌从古至今都是人们表达内心深处情感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8.
马行空 《政府法制》2014,(13):45-45
孟浩然,40岁出头,长期失业在家,以写诗自娱.人到中年,埋藏心底多年的理想与抱负愈发强烈,终于下定决心赴京赶考,求取功名.  相似文献   
9.
村树     
邓强 《当代广西》2014,(4):59-59
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少读盛唐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感觉描写的就是自己的家乡。上世纪80年代以前,放眼故乡大地,但见散落于低矮山坡上的一座座宁静、祥和、清秀的村庄,无不绿树环抱,翠竹环绕。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一棵棵矗立在村头村尾及一些单家独户人家房前屋后的大树古树,种类有大榕树、樟树、银杏、沉香、格木、黄檀、柚木、红锥、铁力木、苦楝,以及荔枝、龙眼、杨桃等,其中不少已有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树龄。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诠释学认为,"经典的永恒不仅仅在于超越具体化的时间和空间,还在于经典作为事物自身是在人的参与和观照下持续地涌现其新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呈现其存在的种种可能性。"①可以说,经典的形成孕育于绵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